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苯那普利组30例)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30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尿α1微球蛋白、24h尿蛋白排泄量的变化及赖诺普利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方法:测定赖诺普利治疗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6个用ET、NO浓度及尿α1微球蛋白、24h尿蛋白排泄量,并与5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经赖诺普利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尿α1微球蛋白、24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下降,血管活性物质ET水平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结论:血管活性物质ET、NO水平变化在的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及肾功能损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赖诺普利可有效地降压、保护靶器官肾功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