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浓度变化,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对LPA和Fig水平的影响,并作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各9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3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的血浆LPA和Fig的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血浆LPA水平治疗后3d和7d逐渐下降,14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但前者较后者下降更明显。3组患者血浆Fib浓度治疗后都逐渐下降,但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治疗后3d、7d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与巴曲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4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3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3d、7d和14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LPA和Fig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治疗14 d后复查颅脑CT以评价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闭合蛋白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价值。结果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7,P<0.05)。根据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出血转化组50例与未发生出血转化组132例。两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面积、血清闭合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及对白细胞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片初始剂量300mg/d,第2天改为75mg/d剂量维持。两组患者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膜暴露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IL-6、IL-10、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MMP-9、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观察组PAC-1、CD62p、vWF、IL-6、IL-10、IL-18、Hcy、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有效降低IL-6、MMP-9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均行手术病理学检查、DCE-MRI与DWI检查;同时选取同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经细胞学检查、DCE-MRI、妇科常规检查并排除宫颈病变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指数(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e)、容量转移参数(dynamic contrastenhanced,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并比较不同FIGO分期下DCE-MRI参数及不同b值DWI的ADC值,且比较不同FIGO分期下不同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 研究组DCE-MRI参数Ve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 7例,评估患者30 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 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浆FDP、FIB-C、APTT、PT水平,3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血浆AT-Ⅲ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58,P=0.040)。其中,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显著低于良好转归组(91.27±13.88 vs 102.32±15.94,P=0.037);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稍低于影像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7±13.88 vs 95.79±13.08,P=0.417)。结论 AT-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检测56例首发梗死,38例复发梗死及未卒中对照者61例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血Lp-PLA2水平。结果复发梗死组、首发梗死组及对照组Lp-PLA2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三组间FIB及Lp-PLA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C、TG、HDL-C、LDL-C、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复发梗死组比较,首发梗死组及对照组的糖尿病史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控制脑梗死其他各项危险因素后,血浆Lp-PLA2与脑梗死复发呈显著正相关(P=0.001,r=0.28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与脑梗死复发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早期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UA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209例连续住院脑梗死患者,测定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 检查209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66例(79.43%),男119例(71.7%),女47例(28.3%);无斑块组男22例(51.2%),女21例(48.8%);血尿酸均值斑块组(321.89±94.59)μmmol/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254.07±77.06)μmmol/L (P<0.01);调整年龄、吸烟、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血尿酸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8 (P=0.009,95%CI=1.002~1.013).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UA水平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及再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史、超重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房颤、服用阿司匹林、服用华法林、胆固醇水平等信息。调查患者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控制情况,分析其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1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21例(74.69%)服用阿司匹林,5例(3.09%)服用华法林,36例(22.22%)未接受抗栓治疗。合并房颤的29例患者中3例(10.34%)服用华法林,22例(75.86%)服用阿司匹林,4例(13.80%)未接受抗栓治疗。男性血压控制率、血糖达标率、胆固醇正常率明显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卒中再发率在不同年龄、吸烟史、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固醇异常、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未控制、合并房颤均是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率较低,会增加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细胞角蛋白18裂解片段(CCCK-18)水平检测在急性脑出血(AC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168例ACH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影响ACH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CXCL12、CCCK-18水平预测ACH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168例ACH患者中有41例出现预后不良情况,剩余127例患者预后良好。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XCL12、CCCK-1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影响AC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XCL12、CCCK-18及二者联合预测ACH患者预后不良AUC分别为0.759、0.733、0.892。结论 ACH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高,CXCL12、CCCK-18与ACH患者病预后有关,二者联合预测ACH患者预后效能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