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塞通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方面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相应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DVT综合预防方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辅助治疗。比较2组D-二聚体(D-dimer)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天D-dimer与FIB水平,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均无显著差异。两组-dimer与FIB水平,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较第一天均显著降低,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术后第7天与第14天,观察组D-dimer与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中DVT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7天、14天,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有效且安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阮朝阳  何永清  张纲  项昶 《中医正骨》2010,22(5):34-35,38
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但合并肩胛颈骨折导致浮肩损伤(floatingshoulder injury,FSJ)临床并不多见。该类损伤的治疗较为困难,早期治疗不当会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盂肱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自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我们共收治该类损伤22例,其中资料完整的1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多模式方式对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根据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2组,低风险组112例,男47例,女65例;年龄42~88岁,平均(72.40±13.29)岁;高风险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65~84岁,平均(78.50±12.76)岁。2组入院后即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高风险组术后第1天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低风险组术后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连续14d;在出院前24h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例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在低风险组,而高风险组未发现肺栓塞。低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6例,高风险组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选取例数较多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比较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血肿及胃肠出血病例数。低风险组分别是(538.10±390.20)ml,(30±19)g/L,0例,1例;高风险组分别是(585.95±403.96)ml,(32±20)g/L,1例,1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的疗效与低分子肝素加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无明显差别,但在降低出血性并发症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多模式血栓栓塞预防方案可以保护患者,作为髋部骨折术后常规预防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永清  阮朝阳  项昶  张纲  朱群威  钱铮 《中国骨伤》2013,26(10):833-835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龄(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4例(PFNA组),男22例,女32例;采用传统开放复位钉板内固定术32例(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5.
<正>浮膝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因其伤情复杂、合并症多、后遗症重,是骨科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治疗上容易顾此失彼,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自1997年8月至2008年12月收治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何永清  项昶  阮朝阳  张纲  朱群威  钱铮 《中国骨伤》2011,24(10):879-880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出现多节段脊柱骨折伤情的机会增多,文献统计其发生率占脊柱骨折的3%~5%[1]。多节段脊柱骨折大多数情况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有较大难度,入路和固定方法的选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8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患者的伤椎楔变角、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各观察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24个月比较,各观察指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近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并对骨折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研究和并发症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治疗(A组)、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B组)、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三组不同方法治疗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A组2例老年骨折疏松患者术后骨折未愈合或延迟愈合,伴有桡骨端移位或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B组3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活动功能受限。C组1例患者出现腕关节僵硬、功能活动受限、腕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通过数据比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Sarmiento及Dienst功能评估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锁定钢板或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其他手术方法更有效,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通道组)和后路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传统组,包括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等),其中通道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3~74岁,平均(56.6±5.1)岁;病程4~22个月,平均(6.7±1.8)个月;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6例,心律不齐2例。传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5.9±4.6)岁;病程4~26个月,平均(6.2±2.1)个月;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5例,心律不齐1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骨融合例数和切口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DI评分通道组低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在通道组分别为(167.3±30.2)min、(407.3±149.4)ml、(12.3±2.4)d,在传统手术组分别是(197.5±48.7)min、(786.8±147.8)ml、(16.5±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椎体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相关并发症通道组4例,较传统组的7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对椎体融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