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的病理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也是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早期(Ⅰ期、Ⅱa期)食管癌可直接手术治疗,局部晚期(Ⅱb期、Ⅲ期)的食管癌可采用新辅助治疗,即术前给予联合放疗和化疗,晚期(Ⅳ期)食管癌应给予姑息性的减症治疗。因此,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前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近年的文献报道,食管癌术前病理分期的诊断方法以内镜超声扫描为主要检查手段,配合CT 扫描、FDG - PET 检查、内镜超声引导下的针吸活检、以及必要时的电视腹腔镜和腹腔内超声扫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杂交式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7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杂交式单操作孔胸腔镜组(95例),对照组为单纯小切口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及免疫学指标。结果 实验组在切口长度(4.68±0.24)cm vs.(10.14±1.54)cm、术中出血量(173.16±31.56)ml vs.(205.93±39.35)ml、术后1天疼痛评分 (5.00±1.06) vs. (6.11±1.23)、术后住院天数(9.84±0.92)d vs.(12.07±1.46)d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140.40±28.25)min vs.(134.53±31.11)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3±1.74)枚vs.(11.12±1.55)枚、并发症发生率13.7% vs.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实验组术后1天及术后6天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IgG、IgA、IgM浓度在术后1天及术后6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杂交式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有效,较单纯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创伤更小,免疫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影响食管癌切除手术死亡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切除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有很高的手术死亡率。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食管癌切除术后手术死亡率与30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其高风险手术的性质并没有改变。2002年美国进行的一项14种高风险手术的死亡率趋势调查表明,食管癌切除术并没有变得安全。如何进一步降低手术死亡率仍然是食管外科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对近5年来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食管癌切除手术死亡率的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后不同胸腔引流量时拔除胸管对患者恢复的影响,以确定适合于尽早拔管的最佳引流量。方法将VATS肺叶切除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按纳入标准在术前随机分成3组,A组24 h引流量<100 m L,B组24 h引流量100~<200 m L,C组24 h引流量200~300 m L。达到标准后立即拔除胸腔引流管。按出组标准排除后,最终得到符合研究设计的A组90例,B组87例,C组83例。记录各组间带管时间,肺感染、肺不张、拔管后气胸、拔管后胸腔积液、管口渗液、管口延迟愈合的病例数,以及镇痛药用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患者的平均带管时间(h)分别为91.76±15.59、84.17±18.33、56.14±12.25,应用吗啡缓释片平均剂量(mg)分别为236.82±67.20、187.36±76.64、139.29±52.74,术后住院天数(d)分别为11.47±1.90、10.68±2.50、10.23±2.14,C组以上各项数据均小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肺不张、术后肺感染、拔管后气胸、拔管后胸腔积液、管口渗液、管口延迟愈合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24 h引流量达到300 m L时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接受细胞毒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免疫抑制剂应用和放疗等治疗,易发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功能减弱,容易发生霉菌感染.肺部是霉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肺部霉菌感染的白血病患者,手术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1].手术后的患者接受化疗或HSCT等治疗时,采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再发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自2004年6月至2010年3月对12例合并肺部霉菌感染的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去甲长春花碱为半合成的新型吲哚化合物,通过阻止微管蛋白聚合和诱导微管解聚,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而发挥作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毒性反应中等,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我院胸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3年间共手术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101例。分别施用术前盖诺 顺铂新辅助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或单独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研究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分别应用大剂量与小剂量沐舒坦治疗的肺保护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成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大剂量组给予沐舒坦990mg/d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组给予300mg/d持续静脉泵入,连续5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水平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CRP、TNF-α以及ANC水平在术后第1、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CRP、TNF-α以及ANC水平在术后第5天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后应用大剂量沐舒坦治疗有助于较快减轻肺部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和核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uper Pic TureTM Polymer二步法,检测112例石蜡包埋的NSCLC组织及112例相同患者石蜡包埋的正常余肺组织Rac1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中Rac1及NF-κB p65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余肺组织,且两者的表达强度在NSCLC组织中呈正相关(r=0.549,P< 0.001)。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NSCLC患者的Rac1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NSCLC患者的NF-κB p65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低分化、高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组织中,2种指标协同表达的现象更容易出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ac1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35.29%)低于低表达组(79.07%);NF-κB p65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40.28%)低于低表达组(74.36%);Rac1与NF-κB p65共同高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37.70%)低于仅1种蛋白高表达(61.11%)及共同低表达者(81.25%)。Rac1和NF-κB p65共同高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P < 0.05)。结论 在NSCLC组织中,Rac1和NF-κB p65的表达呈现较好的相关性,检测两者的表达会对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起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腹行Heller术加改良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疗效.方法 经腹行Heller加改良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病人33例,其中18例术前及术后均行食管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对术前及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及24 h内食管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min)、pH<4.0时间(min)、pH<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例仍有吞咽困难,其余32 例症状明显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食管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LESP值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0时间、pH<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例(90.9%,30/33例),其中症状消失22例(73.3%,22/30例),改善8例(26.7%,8/30例);术前经24 h食管下端pH监测证实其中3例(16.7%,3/1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Heller加改良Dor手术除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症的症状外,还能有效防止术后可能带来的胃食管反流,且手术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ring achalasia by transabdominally Heller-Dor oper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3 cases of achalasia treated by transabdominally Heller-Dor procedure and visit them postoperatvely. 18 patients receive pre- and post-operativemanometry and 24-hour-pH monitoring. The parameters including reflux frequency 、the longest lasting-time of reflux 、the total time(min) of pH <4.0 and the percentage( % ) of time of pH <4.0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using statistical mothods. Results Symptom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32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hile 1 patient remained dysphasia as pre-operative. The LESP, the reflux frequency、the longest lasting-time of reflux 、the total time(min) of pH < 4.0 and the percentage ( % ) of time of pH < 4.0 also declined after operations ( P < 0. 05 ). 3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22 (73.3% ,22/30) were cured and 8 had mild sypmtom. Reflux did not detected in 3 cases( 16.7% ,3/18 ) with preoperative reflux. Conclusion Transabdominally Heller-Dor operation could dramadical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moreover, it could especially prevent the postoperative-reflux, an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s, little traumas.  相似文献   
10.
<正>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ring achalasia by transabdominally Heller-Dor oper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3 cases of achalasia treated by transabdominally Heller-Dor procedure and visit them postoperatvely. 18 patients receive pre-and post-operative manometry and 24-hour-pH monitoring. The parameters including reflux frequency,the longest lasting-time of reflux,the total time (min) of pH <4.0 and the percentage(%) of time of 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