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及不同间隔部位(室间隔高位、中位、低位)起搏患者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时限,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VVI或DDD型起搏器患者122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高位组(RVSP1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中位组(RVSP2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低位组(RVSP3组),观察4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线和起搏器植入,并完成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SP2组较RVAP组显著减低(4.5%对40%,P<0.05).术后RVAP组QRS时限最宽,RVSP2组起搏QRS时限最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RVAP、RVSP1、RVSP3组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RVAP组最高(P<0.05);4组患者LVEDV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RVSP3组与RVAP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RVAP组增加显著(P<0.05);术后18个月RVSP组LVEF均无显著减低(P>0.05),而RVAP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起搏QRS时限最窄,患者NT-proBNP水平低,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10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NYHA)Ⅲ~Ⅳ级,快速检测BNP,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浆BNP浓度下降。血浆BNP浓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BNP水平可以指导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并可以预测失代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B型脑钠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测全部受试对象的BNP并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患者BNP浓度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结论:BNP增加的程度与梗死面积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下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Tei指数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242例首次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检测BNP水平,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记录按照其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A组)及非心血管事件组(B组),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组58例,B组184例,B组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无变化,术后2年,BNP可增加,LVEF及LVEDD无变化.A组患者术后6个月BNP及Tei指数均有变化,术后2年,BNP及Tei指数明显增加,LVEF值及心功能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NP、Tei指数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RVA起搏者BNP水平与心功能有关,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变化,对于持续较高水平BNP、Tei指数的RVA起搏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良,应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TMAD)检测长期右心室起搏(RVAP)对左心室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的影响,为左心室早期心功能受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入选行DDDR模式起搏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为RVAP,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根据起搏器程控检查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Cum%VP)。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术前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DDDR组LVEF、NT-proBNP无显著改变(P>0.05),然而其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l均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DDDR组术后TAS-POST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Dglobal与Cum%VP显著负相关(r=-0.646,P=0.000)。结论长期RVAP左心室纵向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以及同步性减低,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长期RVAP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常规方法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依据胸部CT确定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seLdinger技术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同时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其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随机抽样2007年1月~2009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超声中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分为无钙化组(76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血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 SDHVD总检出率为47.6%;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HVD与高血压病程相关;随着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SDHVD发生率增大加,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SDHVD无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减小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变化及对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PCI)168例,分为存活组(143例)和死亡组(25例);对存活组患者随访至6个月分别测定血浆BNP及死亡、再入院率,超声心动图检查(UCG)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CI术后血浆BNP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从术前的血BNP浓度在(176±27)ng/L逐渐升高,至术后6个月降低到(98±6)ng/L,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术前血BNP浓度水平比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LVEF[(57.0±14.1)%比(31.0±15.0)%,P〈0.01]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NP是预测ACS患者PCI治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PCI可降低ACS患者血液BNP水平,但术前BNP水平,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其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随机抽样2007年1月~2009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超声中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分为无钙化组(76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血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 SDHVD总检出率为47.6%;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HVD与高血压病程相关;随着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SDHVD发生率增大加,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SDHVD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减小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成像(VFM)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2例植入DDD起搏器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32例、右心室高位间隔面组(RVSP1组)20例、右心室中位间隔面组(RVSP2组)44例、右心室低位间隔面组(RVSP3组)36例。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8个月测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最大涡流量、涡流强度以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等指标。结果 4组中,RVSP2组QRS时限最窄。与术前比较,四组患者18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无显著变化(P>0.05);RVSP2组患者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无显著变化(P>0.05),而RVSP1组、RVSP3组以及RVAP组患者NT-pro BNP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RVSP2组术后18个月组涡流圈数、最大涡流量、半径区域、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均无变化(P>0.05),而RVSP1组及RVSP2组涡流圈数及涡流直径增大(P<0.05),RVAP组涡流圈数、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增加(P<0.05);术后18个月涡流圈数增加的3组中,以RVAP组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QRS时限最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为适宜起搏部位选择,VFM为评价起搏器患者术后血流变化及心功能变化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