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甲型肝炎患儿,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L-10、IL-1β、TNFα,并对肝功能、凝血功能、是否合并腹水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比较血清细胞因子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急性甲型肝炎患儿7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检测发现急性甲型肝炎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为19. 60(15. 50~32. 08)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 00 (5. 00~10. 30) pg/ml(Z=-6. 79,P 0. 01)。急性甲型肝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与ALT(r=0. 24,P=0. 04)、TBil(r=0. 32,P 0. 01)、PT(r=0. 29,P=0. 01)呈正相关。此外,血清IL-10水平在黄疸型肝炎组患儿为23. 20(18. 04~45. 00) pg/ml,而非黄疸型肝炎组患儿为18. 40(14. 84~24. 80) pg/ml,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 30,P=0. 02)。血清IL-10水平在合并腹水组明显高于无腹水组[42. 60(19. 15~73. 35) pg/ml vs 19. 02(15. 13~27. 33) pg/ml,Z=-2. 42,P=0. 02)。血清IL-6(Z=-0. 95,P=0. 34)、IL-8(Z=-0. 97,P=0. 33)、IL-1β(Z=-1. 33,P=0. 18)、TNFα(Z=-0. 34,P=0. 73)在急性甲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是否黄疸型肝炎、是否合并腹水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血清IL-10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明显升高,且在病情偏重的黄疸型肝炎组和合并腹水组中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因子IL-10在急性HA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病例:患者男,59岁,因"乏力气促,伴食欲减退3年"于2012年7月入院。患者3年前曾因"乏力气促,大便发黑,食欲减退2个月",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实验室检查:多次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最低为44g/L,白细胞计数下降,约2.0×10~9/L~4.1×10~9/L,白蛋白33.1g/L,余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肝脏结构改变(肝左叶略大,右叶稍小),  相似文献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方法 2020年1-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6例纳入本研究.患者为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S)术后或布加综合征,应用利伐沙班(10 mg/d)抗凝治疗≥3个月.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出血并发症;次要终点为利伐沙班导致的肝损伤;其他指标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PVT变化等.结果 2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54.2±13.8)岁.利伐沙班治疗时间为4.0(3.0,8.0)个月.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B级23例,C级3例.治疗前食管静脉曲张重度伴红色征17例(65.4%),消化道溃疡8例(30.8%),曾有消化道出血者12例(46.2%).抗凝治疗中未见消化道出血及卒中等出血事件,1例有轻微齿龈出血.抗凝治疗前后ALT [19.0(13.8,28.0)U/L比22.5(17.0,31.3)U/L]、AST [31.0(19.3,44.5)U/L比35.5(26.8,56.3)U/L]、CTP评分[8.0(7.0,9.0)比8.0(6.8,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BIL[29.5 (19.2,53.1) μmol/L]较抗凝前[28.5(16.5,37.7) μmol/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利伐沙班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性好,无显著出血及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静脉药瘾基因3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行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其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基因型为3型静脉药瘾人群(PWID)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情况、SVR12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初步纳入241例患者,经筛选后共7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基因3型总体SVR12率为76.62%,其中基因3a和3b型患者SVR12率分别为95.83%和67.92%。多因素分析提示,SVR12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抗病毒治疗方案和基因型。在基因3b型患者中,与单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相比,使用SOF/VEL+利巴韦林(RBV)12周,可将SVR12率由38.89%提高至92.86%(P<0.01)。有4例3b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贫血等原因,无法耐受RBV,而采用SOF/VEL 24周方案,均获得SVR12。结论我国PWID抗病毒治疗率、依从性仍较低,有待加强患者教育及随访。基因3b型慢性丙肝患者应用SOF/VEL+RBV 12周方案与单用SOF/VEL相比,可提高SVR12率,对于不耐受RBV的3b型患者,SOF/VEL 24周方案可能是有效的替代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微小RNA(miRNA)是一类最新发现的短小内源性非编码RNA,其中miR-15家族生理状态下参与细胞凋亡、分化与周期调控、应激等重要细胞功能活动的调节,而在病理状态下与多种人类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具有潜在的治疗前景。本文就miR-15家族在肝癌、急性肝衰竭、肝纤维化和慢性肝病中的重要功能及治疗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FibroScan对慢性丙型肝炎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完成肝穿刺病理检查。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进行纤维化分期,分为F1~F4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肝脏弹性检测和肝功能、血常规、病毒定量等检测,利用公式计算APRI及FIB-4。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3种无创诊断方法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STATA验证3种无创诊断方法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入组患者共131例,其中男60例(45. 80%),女71例(54. 20%),平均54. 00(45. 00~58. 25)岁。FibroScan水平为7. 80(5. 60~14. 30) kPa,APRI水平为0. 63(0. 37~1. 28),FIB-4水平为2. 28(1. 43~3. 60)。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进展,各分期的肝脏硬度值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7. 83,P 0. 01)。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F≥3期),FibroSca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APRI及FIB-4,经STATA进一步验证,FibroScan与APRI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FIB-4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7)。FibroScan与ALT、AST、GGT、PLT均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 271、0. 507、0. 444、-0. 263,P值均0. 01)。但校正上述影响因素后并不能显著提高FibroScan的AUC。结论 FibroScan对于丙型肝炎进展期肝纤维化,有着较好的诊断效能。其综合诊断效能优于APRI及FIB-4,且诊断的准确性不受ALT、AST、GGT等指标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肝衰竭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现象。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探讨血小板水平及其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5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由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获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获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对肝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 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18例,病死率为33.3%。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为80.0(36.0~334.0)×109/L,较正常值明显下降。出院前血小板下降幅度在死亡组显著大于存活组[(-43.4±58.9)×109/L vs(-11.5±29.1)×109/L,t=-2.827,P=0.041]。以血小板变化-27.5×109/L为cut-off值,血小板变化>-27.5×109/L和≤-27.5×109/L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vs 72.2%,χ2=12.623,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PTA、Glu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为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其中24例ACLF患者检测了血浆TPO水平,出院时死亡8例,病死率为33.3%。ACLF存活组与死亡组TPO水平分别为(91.8±39.8)pg/ml和(93.3±46.5)pg/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938)。结论 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显著低于正常血小板的范围,血小板下降幅度是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减少与TPO水平下降无关。  相似文献   
8.
韦新焕  张晶  张卫  柳雅立 《肝脏》2020,(2):128-130,154
目的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s,IHC)临床特征及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且至少随访一次的IHC 289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任何核苷类似物和(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将对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患者进行差异比较。结果289例IHC的ALT水平为(21.40±7.64)U/L,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分别为4592.00(2262.00,6741.00)COI、0.10(0.09,0.12)COI和430.05(213.25,824.25)IU/mL。血清HBsAg与HbeAg呈正相关(r=1.86,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1.82,P<0.01),与HBV DNA(r=0.09,P=0.58)无明显相关性。平均随访3年,其中17例(2.60%)患者发生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年发生率为0.87%,其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无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者(均P<0.01),而两组之间年龄、性别、肝功能等无明显差异。结论在IHC中,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较低者更易发生自发性HBsAg血清学清除。  相似文献   
9.
韦新焕  马丽霞 《北京医学》2012,34(12):1088-1090
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导致肝脏疾病相关死亡和肝移植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以及联合丙肝病毒(HCV)非结构性蛋白3-4A蛋白酶抑制剂特拉匹韦或博赛泼维的三联疗法,其疗效均依赖于患者对干扰素(IFN)的敏感性,因此亟需建立病毒动力学模型以预测IFN-α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效果.  相似文献   
10.
韦新焕  马丽霞  张晶 《肝脏》2012,(12):887-890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后果之一,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对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至关重要。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方法,以代替病理学诊断,但是迄今仍未实现。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细胞凋亡不但与肝纤维化形成有关,而且血清凋亡标记物也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