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雷漾  郑和义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93-194,164
产H2O2的乳酸杆菌在女性生殖泌尿道感染所起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近年的研究无论在体内或是体外,大多是关于细菌性阴道病、淋病、HIV感染及念珠菌性阴道炎与产H2O2的乳酸杆菌的关系,并认为缺乏产H2O2的乳酸杆菌在上述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行性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表面的CD80和天然杀伤细胞受体的表达明显上调,单核细胞的活性也有所改变,而T细胞还可以影响正常皮肤的表皮通过时间,皮损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亚群也有变化,白介素-23、20、19以及α-干扰素对银屑病的发病均有促进作用。一些新的免疫学研究发现,CD11α单抗、LFA-3/IgGl融合蛋白、TNF—α已经成为银屑病免疫治疗中较为成熟的疗法,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抗IgGl,CD4单抗及补体受体3抗体的治疗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初步验证,有望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10个月。全身皮疹伴瘙痒10月。检查见全身多发苔藓化丘疹,皮肤明显增厚,并见散在血疱及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可见肥大细胞浸润,胞核圆形或卵圆形,Giemsa染色阳性。诊断: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5.
进行性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因面部红斑、丘疹、斑块4年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颌及眉间部位红斑丘疹,粟粒大小,有轻微痒感,无疼痛等不适,搔抓后皮疹可有充血,挠破可出血,皮疹逐渐增大,融合成红色斑块.3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削除下颌部位皮疹,但又复发,1年前于左鼻旁也出现类似淡红丘疹,遂来我院就诊.患病以来患者无发热,无体重明显下降.既往无外伤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6.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