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发病诱因及先兆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常见晕厥诱因及先兆症状特点。方法 分析167 例接受住院治疗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晕厥诱因及晕厥先兆症状,并与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阳性反应120 例(71.8%),其中混合型占60.0%,血管抑制型占25.8%,心脏抑制型占14.2%;67.1%和93.4%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存在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常见的诱因有持久站立(42.9%),体位改变(21.4%),闷热环境(15.2%)等;总结了10个常见的与晕厥相关的先兆症状,其中头晕(76.6%),苍白(26.9%),乏力(52.6%),恶心或呕吐(44.9%),出汗(46.1%),感觉异常(14.9%),心悸(25.1%),黑曚(22.8%),胸闷(5.9%),听力减退(27.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头晕(OR:5.972,CI=2.013-17.453,P=0.001),恶心或呕吐(OR:5.774,CI=1.475-22.611,P=0.012),乏力(OR:4.048,CI=1.101-14.889,P=0.039),出汗(OR:3.36,CI=1.061-10.610,P=0.035)能够预测HUTT阳性结果。结论 详细询问晕厥患者的诱因及先兆症状,有助于我们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点及分析疗效。方法 分析2000~2007年诊断为ARVD/C 15例入院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作统计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在ARVD/C 15例病例中(7男),年龄为13~61(31±12)岁,首发症状年龄为10~51(28±11)岁;3例有家族史;6例(40%)有晕厥发作史;5例(33%)患者仅有心悸症状;1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Epsilon波,见于右侧胸导联V2~3,伴有T波倒置;13例(87%)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主要为RV扩大;4例行心脏磁共振(MRI)检查:见右室壁脂肪信号2例,右室壁变薄3例,右心室扩大3例;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β阻滞剂或采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47%的患者(7/15)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复发。4例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其中1例因多次自动除颤,电池耗竭,而更换ICD。结论 ARVD/C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诊断依靠家族史、晕厥发作史、ECG、超声心动图、MRI。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较差,射频消融或植入ICD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倾斜训练预防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发生的效果.[方法]将66例倾斜试验阳性、近期多次发作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倾斜训练组、药物治疗组(美托洛尔)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除2例因心动过缓退出试验外,余64例中倾斜训练组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为86.4%(19/22)、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分别为25.0%(5/20)、18.2%(4/22).倾斜训练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随访半年,倾斜训练组晕厥复发率为9.1%(2/22),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晕厥复发率分别为40.0%(8/20)、77.3%(17/22).三组间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倾斜训练组晕厥复发率最低.[结论]倾斜训练可更好的预防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晕厥类型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1例接受住院治疗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硝酸甘油诱发试验,观察倾斜试验过程中临床表现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阳性反应80例(52.9%),其中基础倾斜试验阳性14例(17.5%),硝酸甘油激发66例(82.5%);1型(混合型)45例(56.2%),2A型(心脏抑制不伴有心脏停搏)18例(22.5%),2B型(心脏抑制伴有心脏停搏)5例(6.0%)。3型(单纯血管减压)8例(10%),另外,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分为3组,分别是典型、不典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直立不能耐受。其中典型阳性34例、占总阳性的42.5%,不典型46例(57.5%),直立不能耐受组13例,3组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P<0.01)。典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病史较长(平均10年),自主神经反应不良6年,直立不能耐受1年,3组在晕厥病史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倾斜试验中年轻患者多为典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较易诱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SCN5A基因多态位点C5457T(D1819D)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方汉族SSS患者108例为病例组,以南方健康汉族人群123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SCN5A基因C5457T(D1819D)的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并随机挑选样本进行测序,检验其可靠性。结果 SCN5A基因C5457T(D1819D)多态位点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 SSS组和正常组比较,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D1819D多态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S组T等位基因高于正常组;CC为保护基因型,CC基因型对病窦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D1819D多态位点可能和SSS发生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SSS的保护基因;T等位基因可能是SSS发病的易患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