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骨髓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5年2月采集的160例原发性MDS标本,另选取28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10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3例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4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及50例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和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在MDS、巨幼细胞贫血和PNH三者之间,各种细胞病态造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NSAA和MDS之间的三系细胞的质和量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ITP和MDS在骨髓髓系和红系形态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MDS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在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多种改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密切相关的异常形态包括多核红细胞、环状铁粒幼、异形红细胞病、巨大红细胞、假Pelger中性粒细胞、环形核和小巨核细胞。结论通过细胞形态学手段来区分巨幼细胞性贫血、PNH和MDS是很困难的,特殊的病态造血在MDS中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D56抗原在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究该抗原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数据,按照CD56抗原表达状况,将其分为CD56阳性和CD56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能状态(ECOG)、血细胞计数、生化指标、凝血功能、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例、免疫分型、危险分层、FLT3突变、染色体核型、PML/RAR α异聚体类型及融合率、FAB分型(M3a/M3b/M3v)、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积分等参数有无差异。以达分子学缓解(molecular complete remission, mCR)的时间为界,将临床事件分为早期事件(分化综合征、QT间期延长、出血、栓塞、死亡)和晚期事件(继发第二肿瘤、QT间期延长、出血、疾病复发、死亡),比较2组早晚期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探索CD56阳性表达对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无事件生存期(EF...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研究群落参数(research population data,RPD)在白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WBC4.0×109/L的49例白血病患者和79例非白血病内科疾病患者,WBC在正常范围的79名健康对照者,采用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D。RPD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激光率(MN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传导率(MLC)、淋巴细胞平均激光率(ML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MV)等。结果白血病组的MNV、MNC、MNS、MLV、MLC、MLS、MMV分别为152±19.93、136±5.70、134±10.91、84±8.27、104±2.7、60±6.65、171±16.61;内科疾病组分别为139±12.74、139±3.79、138±7.0、82±4.15、106±3.8、58±4.32、164±9.96;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4.65、143±2.09、140±5.34、81±3.22、110±3.31、59±4.53、155±5.73;上述各指标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6、59.84、8.28、5.973、62.60、3.53、34.89,P0.05或0.01)。白血病组的MNV、MMV高于非白血病内科疾病组,而非白血病内科疾病组的结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的MNC、MLC高于非白血病内科疾病组,而非白血病内科疾病组的结果高于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白细胞的血液病诊断中,当MNC参数cut-off值取140.9时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9.8%。结论白细胞数量减少时,RPD变化显著,其中MNC可以作为白细胞减少症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96例CML患者,采用直接法和(或)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RHG)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或ES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 将患者分为慢性期和加速/急变期2组.细胞遗传学分析:附加染色体异常、变异易位在2组中比例分别为9/166(5.4%)、7/166(4.2%)和19/30(63.3%)、3/30(10.0%).196例患者中检出179例Ph阳性标本,占91.3%;其中典型易位169例(94.4%),变异易位10例(5.6%),附加染色体异常出现频率最多的为双Ph、+ 8、I(17q)、-Y.分子遗传学分析:68例患者行FISH 检测,均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含10例变异易位、11例Ph染色体阴性及6例染色体检测失败者),其中10例(14.7%)为der(9)缺失(含1例染色体检测失败者),在慢性期、加速/急变期中比例分别为8/55(14.5%)、2/13(15.4%).68例患者中典型易位41例,变异易位10例,der(9)缺失在典型易位、变异易位中比例分别为5/41(12.2%)和4/10(40.0%).结论 与慢性期相比,加速/急变期附加染色体、变异易位等异常明显增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疾病诊断和进展的分析,并且在遗传学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分子遗传学FISH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并可有效检测der(9)缺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