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永高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25-1326
胃大部切除术后 ,残胃可发生多种并发症。自1995年以来 ,我院为有症状的术后胃98例行胃镜检查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所查98例残胃中 ,男68例 ,女30例 ,年龄21~75岁 ,平均(44.3±10.5)岁 ,原发病为胃溃疡4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 ,复合型溃疡11例 ,原发性胃癌21例 ,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 ,胃多发性息肉1例。术后至胃镜检查时间2个月~15年。手术方式 :毕Ⅰ式42例 ,毕Ⅱ式56例。主要症状为 :上腹疼痛52例 ,恶心呕吐21例 ,呕血黑便17例 ,贫血及消瘦46例。方法 :采用电子内镜Pentax-EG2901或Olympus-GIF240。有两名专业医师共同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1.1病例 14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男9例,女5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8.9岁,其中大于60岁8例,占本组的57.1%。1.2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胃病变2例.1例表现为上腹疼痛,柏油样大便、消瘦乏力:另1例慢性腹痛30d加重1d并发腹膜炎体征。肠道病变12例均有腹痛,其中4例表现为急腹症,3例可扪及肿块,5例有柏油样便或血便,5例伴有发热、消瘦、乏力、贫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大鼠脂肪肝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肪肝模型对照组(模型+生理盐水组)和脂肪肝实验组(模型+罗格列酮组).其中脂肪肝模型对照组和脂肪肝实验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和马来酸罗格列酮干预治疗4wk.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检测血浆ApoCⅡ、ApoCⅢ水平及血浆脂蛋白脂肪酶(LPL)、肝脂肪酶(HL)活性和大鼠肝组织ApoB-100mRNA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前,脂肪肝组大鼠(包括脂肪肝模型组和脂肪肝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肝脏组织学改变达到脂肪肝诊断标准,FPG、FINS明显升高(6.46mmol/L±0.75mmol/L,6.61mmol/L±0.45mmol/L vs5.48mmol/L±0.47mmol/L;78.82mU/L±11.13mU/L,78.48mU/L±12.94mU/Lvs40.90mU/L±7.76mU/L),IR也明显升高(22.48±2.81,22.98±3.47vs9.85±1.15),血浆ApoCⅡ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快速尿素酶确诊HP感染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选用1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A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共7 d;B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C组: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结果 A组根除率为87.3%,B组根除率为92.6%,C组根除率为96.2%。A组与B组、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方案中,B组、C组采用的治疗方案根治率高于A组治疗方案,B组和C组治疗方案在此次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贝酯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加贝酯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统计两组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结果:加贝酯组和对照组患者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93%(43/46)和85%(34/40)、7%(3/46)和12%(5/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贝酯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7%(8/46)和38%(1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术前使用加贝酯不能提高胆总管结石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也不能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但可降低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19例内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 ,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现将内科收治的 19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例均为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13例 ,女 6例。年龄 2 7~75岁。伴有冠心病 2例 ,高血压病 2例 ,支气管哮喘 1例 ,怀孕 5个月 1例。有剧烈腹痛 19例 ,明显腹胀 15例 ,发热38 5℃以上 11例 ;有明显腹膜刺激征 19例 ,经腹穿抽出血性腹水 15例 ,有低氧血症 11例 ,血白细胞 >16× 10 9 L15例 ,血糖 >11 0mmol L12例 ,血、尿及腹穿液淀粉酶均升高 19例。行增…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作用于耐药肝癌细胞,探讨TMP及其配合抗癌药抑制耐药肝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ADR经TMP或配合阿霉素(adriamycin,ADR)处理后,MTT法检测肝癌耐药细胞抑制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的A值计算细胞内ADR的浓度,Fura-2/AM方法测细胞内Ca2+的浓度。[结果]TMP对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增加ADR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不同浓度的TMP与ADR合用均可显著增加BEL-7402/ADR细胞内的ADR浓度(P<0.05~0.01)。不同剂量的TMP均可显著降低BEL-7402/ADR细胞内的Ca2+浓度(前者P<0.05,后者P<0.01)。[结论]TMP及其配合抗癌药抑制耐药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Ca2+浓度,阻抑信息传递,提高细胞内ADR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 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因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入住该院的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 EST+EPBD组,每组20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学指标、术后炎症指标、手术并发症、住院情况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指标。结果 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和s EST+EPBD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s EST+EPBD组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EST组和s EST+EPBD组1年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并均成功实现胆囊切除,而对照组12例复发,仅10例完成胆囊切除。s EST+EPBD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EST组,而总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EST组(P0.05);然而,随访1年时间内,两组患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复发,并均最终实现胆囊切除,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s EST+EPBD是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能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降低术后并发,有利于患者间期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陆永高 《苏州医学》2002,25(1):16-17
目的 分析青年人胃癌的特点。方法 从44例青年人胃癌的发生部位、大体形态、组织分型、临床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分析青年人胃癌的特点。结果 病灶位于胃窦部18例(40.9%);大体形态31.8%为溃疡浸润型;组织分型中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即印戒细胞癌)占81.8%;术前TNM临床分期:Ⅰ期O例、Ⅱ期6例(13.6%)、Ⅲ期10例(22.7%)、Ⅳ期28例(63.6%)。38例(86.4%)发现转移灶,以淋巴结转移多见;44例中20例进行手术,其中仅9例能行根治术,占手术病例的45%。结论 青年人胃癌早期确诊率低,晚期病例多见;组织分化程度低,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沈波  陆永高 《分子影像学杂志》2014,37(4):233-234,244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对小肠黏膜的损害情况。方法选取行胶囊内镜检查的76例患者,其中40例因各种病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NSAID(观察组),未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36例(对照组);观察组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28例,服用其他NSAID患者12例。观察分析小肠黏膜出血、糜烂以及溃疡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发生小肠黏膜损害23例(57.50%),对照组为9例(11.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阿司匹林组中发生小肠黏膜损害为16例(57.14%),服用其他NSAID组发生小肠黏膜损害7例(58.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服用NSAID对小肠黏膜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该类药物者,不同类别的NSAID对小肠黏膜的损害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