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78例。男性7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7±12.3岁(31~80岁),DeBakeyⅢ型76例,DeBakeyⅠ型2例。分析术中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特点。结果78例患者共发生并发症15例,包括升主动脉夹层3例,发生率3.8%(3/78),分别在术中、术后第1天、第7天时发生,其中2例死于夹层破裂,心包填塞;急性肾衰2例,发生率2.6%(2/78),其中死亡1例;支架近端内漏5例,发生率6.4%(5/78);术中脑梗塞1例,发生率1.3%(1/78);术后脑出血1例,发生率1.3%(1/78),死亡;股动脉损伤1例,发生率1.3%(1/78);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左上肢一过性缺血各1例。其中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为5.1%(4/78)。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长期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住院期间及院外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长期预后,探讨影响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方法选择确诊冠状动脉痉挛患者88例,常规内科治疗,行门诊和(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有无胸痛再发、服药状况、吸烟现状、门诊检查结果等。以有无胸痛再发为因变量对患者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冠状动脉痉挛再发的因素。结果患者出院后进行门诊和(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61±1 7)个月,其中19例(21.6%)患者出院后仍有静息或晨起胸部不适、胸痛或类似入院主诉,其中11例表现为咽部紧缩感,6例表现为胸痛、胸部压榨感,舌下喷服硝酸甘油均有效,2例因反复胸痛治疗,1例患者发生猝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OR=0.55,95%CI:0.32~0.95,P=0.033)、吸烟(OR=0.26,95%CI:0.56~0.98,P=0.028)是冠状动脉痉挛复发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患者在1年时胸痛发生率较高,为8.0%,1年后总体发生趋向平稳。结论入院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是冠状动脉痉挛发作的危险因素,严格戒烟和规律用药后患者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胸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夹层若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则有增加造影的技术难度或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造影前应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冠心病患者联合进行覆膜支架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冠心病患者共12例,已行外科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大血管CT血管成像明确诊断Ⅲ型主动脉夹层和壁间血肿11例,冠状动脉造影并置入支架,住院观察,并行院外随访。结果 1例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大血管CT血管成像可见覆膜支架、人工血管形态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病变,共置入支架3枚;另1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和壁间血肿患者行大动脉覆膜支架治疗,大动脉造影显示,破口封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支血管病变,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1例术后仍有胸背部疼痛,大血管CT血管成像显示,主动脉弓降部可见残存破口,真腔明显受压,再次置入微创覆膜支架后症状缓解出院,住院及随访期间无胸痛再发、死亡、肾功能恶化、偏瘫等。结论对同时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联合介入治疗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钙化的分布特点,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北京朝阳地区社区人群共1209人,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并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te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检查,应用Agatston积分方法分别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分析IMT及CACS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特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入选者男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IMT,CCA-IMT)(1.09±0.43vs0.84±0.33,P=0.016)、斑块发生率(47%vs29%,P=0.001)、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发生率(45%vs31%,P=0.004)、CACS(120±82vs62±49,P=0.001)及ln(CACS+1)(0.63±0.40vs0.53±0.32,P=0.001)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组患者;36~45岁组、46~55岁组男女性相比较,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55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两组ln(CACS+1)及IM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结论:北京社区人群CAC阳性率、IMT、CACS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之间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渐不明显。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可较好预测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斑块存在及程度。CACS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两者对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评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肌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探讨心肌缺血与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关系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抢救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入院的CABG后不稳定心绞痛39例患者行冠脉及桥血管造影,结合心电图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CABG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到复查造影的时间:1个月~1年为25.6%;1~3年为43.6%;3~10年为28.2%;10年以上为2.56%.39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01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36支,大隐静脉桥54支,桡动脉桥11支.101支移植血管中,完全闭塞病变占25.7%,狭窄占17.8%.CABG后1个月~1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病变,其中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占70%,桥血管闭塞占20%;1~3年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分别为38.8%、44.4%;而3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45.5%.药物治疗11例,自身血管介入治疗19例,桥血管介入治疗7例,自身血管和桥血管同时介入治疗2例.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CABG后早期出现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以后出现的心肌缺血多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自身和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