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地理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源学等方法,明晰了呼盟地区55年以来EHF疫情发展的总趋势是疫区逐渐扩大,80年代后期发病不断上升,由于人群免疫力极低易形成暴发疫情。该地区啮齿动物种群构成为4目6科15种,其优势种野外为黑线姬鼠,居民区为小家鼠。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构成为1目2科5种,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黑线姬鼠。疫区的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与地形、地势、地表植被,川溪河谷分布、气温及降水等自然地理因素有关。疫区分布占地区总面积的50%,重疫区比较局限和稳定,疫源地和疫区按流行病学方法可划分为野鼠型。  相似文献   
2.
闫大成 《疾病监测》1996,11(5):178-179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莱姆病混合感染血清学检测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中心卫生防疫站(牙克石市,022150)闫大成森林脑炎(Forestencephalitis)莱姆病(Lymedisease)是蜱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90~1993年我们在大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2015—2019年不同寄生宿主蜱的蜱种分布、病原体感染及复合感染状况。方法 在每年蜱活跃高峰期采集蜱标本,经体视显微镜和特异性18S rRNA基因分型法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基因组DNA,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gltA和rOmpA基因、无形体msp2基因、埃立克体omp1基因、莱姆病螺旋体flaB基因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glpQ基因等病原体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6 465只,隶属于1科5属8种。游离蜱多为全沟硬蜱(79.0%);羊和牛寄生蜱多为草原革蜱(68.2%,52.0%);马和骆驼寄生蜱均为亚洲璃眼蜱;犬寄生蜱均为图兰扇头蜱。立克次体gltA阳性率为39.4%,其中羊、骆驼、马、牛等家畜寄生蜱阳性率均超过平均值;其他4种病原体多为游离蜱携带,其阳性率分别为12.3%、10.1%、11.0%、17.0%。内蒙古地区蜱媒疾病复合感染率为12.6%,其中,游离蜱复合感染率高于寄生蜱。结论 家畜感染立克次体较严重。游离蜱的复合感染情况较严重,因此要重点加强东部大兴安岭一带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鄂伦春自治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预防控制,对2005-2012年HFRS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全旗HFRS发病率为122.93/10万,病死率为0.29%。HFRS 10-12月为发病高峰,16~55岁为高危人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8∶1。1985-1993年曾对人间HFRS发病进行调查,发病率为119.73/10万,病死率为3.07%[1]。2005-2012年再次进行HFRS流行情况调查,无论是季节分布还是年龄分布和男女比例,其流行规律基本一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HFRS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