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3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与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体形存在大小两型,其分布界线大型在海拔2000米以上,小型在海拔1600米以下,雄蛉触角列式大体与两型白蛉分布的情况相对应。在海拔1600米以下,雄蛉触角列式为2/3~15的占98.3%,呈2/3~8,1/9~15的仅占1.7%,后者被认为是前者的个体变异。在海拔2000米以上,雄蛉触角列式呈2/3~8,1/9~15的占98.97%,恰与海拔1600米以下的相反。两型主要的形态特征并无区别。在相似条件下,不包括滞育蛉在内,大型完成发育史的时间平均为52.3天;小型为53.6天,两型无差别。但两型在滞育期的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小型的滞育期较大型早出现一旬。本文对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分化作了分析和讨论。根据所得的初步结果,认为目前还不能从分类学上给予准确的评价,有关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由于两者分布高度不同,体形大小有别,建议将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华白蛉,暂称大型中华白蛉。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华白蛉,暂称小型中华白蛉,这仅仅为了表达和阐述的方便,并不是分类学上的正名。  相似文献   
2.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鉴定了我国不同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s donovani,简称L.d.)七个分离株,并在国内首次用K—DNA杂交技术鉴定病灶组织内及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种株。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类型黑热病病原体间K—DNA同源性存在差异。病灶组织及白蛉体内原虫鉴定获得成功,为黑热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洞为当地中华白蛉产卵、孳生的良好场所。在白蛉高峰时,试用奋斗呐(50mg/m2)对洞内墙面作滞留喷洒,结果能大量杀死洞内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白蛉也未再出现,并能保持两个白蛉季节无白蛉的良好效果。如能对近村寨周围的山洞,采用这种灭蛉方法,并结合村内家犬药浴措施,将对降低村内蛉口密度和预防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蛉及利什曼病的研究与中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什曼病(黑热病)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初期估计全国约有患者53万,流行于长江以北16省(区),其中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关中平原最为严重。党和政府对此病极为重视,从中央到省及地、县都建立了相应的防治专业机构,积极开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9株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2株、墨西哥利什曼1株、热带利什曼1株、杜氏利什曼3株、豚鼠利什曼2株)分别制备的抗原,对感染豚鼠利什曼的豚鼠进行了皮内试验,并对应用的抗原效果作了比较。制备好的抗原存放在冰箱中备用。感染用的白豚鼠体重为300~400克,用0.1毫升约相当  相似文献   
7.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陕北山区农民生活仍较艰苦,卫生条件亦差。近数年在该地进行白蛉生态调查时,发现村内特别是住窑内家蝇与蚤类的密度特高。盛夏季节苍蝇活动格外猖獗,农民每进一步都要遭受苍蝇搔扰,使食不得安闲,更不用说休息片刻了。由于家蝇密度高且常常爬在食物上来回的游走,加上它的习性是边吃食、边吐出、边拉便使得食物遭受严重污染,所以当地夏秋间肠道传染病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南京司蛉口甲和色板变化作补充描述。 方法 对南京司蛉批量标本作形态观察 ,对单个饲养的南京司蛉母蛉和子 1代新蛉制成标本作比较观察。 结果 南京司蛉雌蛉口甲齿为 10~ 19个 ,色板形态具有多样性 ,雄蛉口甲齿为 8~ 15个 ,色板多不发育 ,在自然界中司蛉属蛉种口甲齿数不稳定 ,在同种司蛉中齿数的波动有时相差 10个以上。 结论 鉴定时宜用大数量的标本作比较观察 ,为弥补自然界直接采集成蛉标本数少的缺陷 ,最好将司蛉单个饲养 ,观察新羽化子 1代司蛉形态 ,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陇南文县和川北南坪白蛉与黑热病关系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陇南文县、川北南坪系甘肃和四川两省毗邻县份,群山连绵、峻岭险各为其自然特点。近数年这二县黑热病病例和内脏利什曼病犬不断出现。据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和两县防疫站调查资料,1985年至1986年8月止,黑热病新发病例有354例,其中文县308例,南坪46例。这一发病数比解放初有过之而无不及。近2~3年陇、川两省及上述两县防疫站在防治和消灭黑热病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