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平板探测器(FPD)和基于电荷耦合器成像的影像增强器(II-CCD)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对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FPD和II-CCD分别在拟人模体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并采用射线剂量仪测量辐射剂量和剂量率,每台造影机测量3次,取算数平均值。结果:在透视模式下,FPD较II-CCD辐射剂量减少5.6%,在摄影模式下则增加7.8%,完成冠状动脉造影FPD较II-CCD总射线剂量增加2.3%。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时采用FPD较II-CCD于透视模式下可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剂量,摄影模式下则增加辐射剂量,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所需总射线剂量也稍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双轴旋转冠状动脉造影(DARCA)时,护理人员站立位置X线剂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拟人模体进行DARCA,并采用射线剂量仪测量辐射剂量率,分别在护理人员站立位上和床面水平方向进行辐射剂量测定,每个测量点测量3次,取算数平均值。结果在护理人员站立位上,无防护措施时射线剂量率中位数为0.604μGy/s,变化范围为0.232~1.524μGy/s,并且随高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采取防护措施后剂量率减少69%~90%。无论是否采取防护措施,距离地面50~60cm处均为高剂量区。在水平方向上,射线剂量率中位数为0.060μGy/s,变化范围为0.014~1.483μGy/s,并且沿床面纵轴方向射线剂量率逐渐减少。结论在DARCA时导管室护理人员应该注重对诊疗床下方部位和胸部以上的辐射防护。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穿着防护衣站立于诊疗床尾部位置即可取得良好的辐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双轴旋转造影(RA)与传统标准造影(SA)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方法 采用同一拟人模体模拟临床条件下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不同造影模式,实验分为RA组和SA组,根据不同电影时间,SA组又分为2 s组(SA1)、3 s组(SA2)、5 s组(SA3)3个亚组。造影操作使用机器预设程序自动调节造影体位并控制透视及造影时间,每组均使用同一模体重复操作10次完整造影,采用TLD 3×3矩阵和造影机随机配备的射线剂量仪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后者可记录剂量面积乘积(DAP)和空气比释动能(AK),每组数据重复测量10次取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完成整个造影操作,RA组累计DAP、AK均值分别为3 061.6 mGy·cm2和64.2 mGy,低于SA1组(4 213.9 mGy·cm2和85.5 mGy)、SA2组(6 436.0 mGy·cm2和112.2 mGy)、SA3组(12 810.4 mGy·cm2和243.7 mGy)。RA组累计皮肤入射剂量的均值(37.70 mGy)高于SA1组(26.56 mGy),但低于SA2组(46.86 mGy)、SA3组(77.79 mGy)。SA中3个亚组TLD剂量最大点与剂量最小点差异十分显著,而RA组剂量分布相对平均。结论 双轴旋转造影与传统标准造影相比,患者的累计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 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_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_c<0.5)。结论 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机访谈在武警部队官兵吸烟行为改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随机抽样选取的武警部队官兵126名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名。对照组给予吸烟危害宣教及辅助戒烟,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对面动机访谈干预,于12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价两组对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吸烟行为改变的认知率及戒烟率。结果 12周后干预组吸烟危害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吸烟行为改变认知率明显升高(53.3% vs 87.3%,P<0.01);干预组戒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51.7% vs 26.7%,P<0.01)。结论 动机访谈有助于提高武警官兵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和吸烟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入选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DCB治疗的ISR患者86例,共96处ISR病变,所有病变均行OCT评估。根据是否使用ELCA,将病变分为ELCA+DCB组(n=30)和DCB组(n=66);并根据OCT评估的ISR病变内膜组织特征分为均质模式和非均质模式,比较两种不同模式对即刻管腔获益的影响。即刻管腔获益定义为治疗前后的OCT下最小管腔面积变化值(ΔMLA)。结果:ELCA+DCB组与DCB组相比获得更大的ΔMLA[(3.2±0.8) mm2 vs.(2.6±1.4) mm2,P=0.015]。在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ELCA+DCB组的ΔMLA大于DCB组[(3.0±0.9)mm2 vs.(2.2±1.1)mm2,P=0.030],但在非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两组Δ...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置入生物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BSES)后对原位冠状动脉血管的长期影响。方法:对4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术后随访时(随访时间中位数=8个月)行VH-IVUS检查,通过BSES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DSES)作对比,评价BSES置入后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血管的影响以及邻近管腔坏死核心组织的出现率。根据既往置入支架的类型不同分为BSES组(21例)和DSES组(20例)。结果:两组间支架近端、远端节段和支架段晚期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邻近管腔坏死核心组织出现率在支架段DSES组较BSES组明显升高(73%vs.36%,P<0.01),总出现率亦升高(63%vs.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多表现为多个邻近管腔坏死核心组织(74%vs.33%,P=0.06)。结论:随访时VH-IVUS检查提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BSES治疗处较DSES治疗处的病变形态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双轴旋转冠状动脉造影(DARCA)在中国人群冠心病诊断中的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12月在我院行诊断性DARCA患者共74例,其中后期34例于DARCA时对等中心调整方法进行了改良.于造影前后即刻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心率以及症状,并记录造影所用对比剂用量、射线剂量及操作时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若呈非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Q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临床安全性:所有患者于造影过程中均无胸痛症状,仅1例(1%)于造影后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约6s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造影前后左冠状动脉收缩压及心率稍降低[收缩压分别为(116±20)、(111±18) mm Hg(1 mm Hg=0.133 kPa),t =3.303,P=0.001;心率的M(QR)分别为73(65 ~84)、71 (64 ~78)次/min,Z=-4.789,P=0.00l],但均在临床正常值内.(2)对比剂、射线剂量及操作时间:所有患者完成造影所需对比剂用量、射线剂量和操作时间分别为28(25 ~34) ml、8979(6733~12 363)mGycm2和200(164 ~ 270)s.等中心调整方法改良后的DARCA其左冠状动脉造影射线剂量及总射线剂量较改良前明显减少[左冠状动脉剂量分别为4004( 2932~5772)、5808 (4798 ~ 8838) mGycm2,Z=-3.471,P=0.001;总剂量分别为(8116±2493)、(11 371±4122) mGycm2,t=-4.176,P=0.001],左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时间及总操作时间也明显减少[左冠状动脉操作时间分别为120(80 ~ 180)、150( 126 ~214)s,Z=-2.836,P=0.005;总操作时间分别为180( 139 ~ 240)、220( 186~308)s,Z=-3.004,P=0.003],但对比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 (25~35)、27(25 ~34)ml,Z=-0.906,P=0.365].结论 DARCA在中国人群冠心病诊断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且改良后的DARCA等中心调整方法较常规等中心调整方法在简化操作的基础上可显著减少射线剂量和操作时间,可代替常规法,但临床推广还需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期诊断及有效管理是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关键。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常辅助可穿戴设备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PPG技术的发展为AF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案。一系列旨在用移动健康技术提高AF筛查及优化整合管理的研究,已经对PPG在AF患者的筛查、诊断、早期预警、整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文总结了近年搭载PPG技术的人工智能及移动医疗在AF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