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纳米微粒搭载传统药物可以使后者能在机体复杂内环境及代谢系统中保持相对稳定,并能跨越血脑屏障,在脑卒中病灶稳定释放药物,从而可以在脑卒中病程较长阶段中发挥诊断、治疗和监测作用。脑卒中的发生难以预料且症状严重。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仅有溶栓使血管再通效果显著,而营养神经、抗血管痉挛、降压、抗凝等治疗措施虽然有效,但不能直接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急性脑损伤,而一些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很有潜力的药物面对机体的复杂的代谢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脑卒中后局部及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日渐受到重视。脑卒中后存在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炎症反应可以清除坏死组织,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继发性损伤;免疫抑制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增加了感染的机会~[1]。Prass等~[2]认为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MS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胃管肠内营养(NGEN)组(35例)和鼻空肠管肠内营养(NJEN)组(30例),所有患者的肠内营养液...  相似文献   
4.
蚤类的虫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平皿中潮湿滤纸上培育蚤卵、三龄老熟幼虫和无茧裸蛹,镜下连续观察卵的孵化、幼虫化蛹和蛹的羽化等动态过程,并通过显微录像法记录了上述虫态变化的详细过程。虫体自后向前一系列迭进式收缩所引起的压力增高是实现各期蜕变的基本动因。孵化开始于幼虫头部破卵器孵化刺将卵壳的割开,幼虫先后以胸—头—腹的顺序孵出,在2至数分钟内完成。化蛹时蛹体胸部首先从幼虫胸节背板中缝裂口处膨出,随之幼虫后头背中骨缝及一侧菱形骨缝裂开,蛹头、足和腹部相继蜕出,幼虫旧表皮腹节各背板均不裂开,化蛹过程多在10~20分钟内完成。羽化则以头—胸—腔的次序进行,一般需经5~20分钟。蛹衣从头顶横向裂开并脱下一个盔形物是羽化开始的标志。 观察了4属5种蚤41枚卵的孵化、8属10种蚤56条幼虫的化蛹和5属6种蚤25个蛹的羽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以上虫态变化中,各种蚤的变化程序及虫体行为基本一致。对观察到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组织水平探讨性别决定因子17(SOX1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癌组织组)85例和配对癌旁组织(癌旁组织组)68例。收集全部芯片组织来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SOX17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SOX17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胰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发现SOX17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胞浆。癌组织组SOX17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OX17高表达诊断胰腺癌的AUC为0.83,对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76%、78.82%。SOX17低表达癌组织组T1~T2分期患者比例高于SOX17高表达癌组织组;SOX17低表达癌旁组织组年龄<65岁、2型糖尿病病史患者比例均低于SOX17高表达癌旁组织组,合并脉管侵犯患者比例高于SOX17高表达癌旁组织组(P<0.05)。SOX17高表达癌旁组织组年龄<65岁及2型糖尿病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SOX17...  相似文献   
6.
蚤蛹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平皿中潮湿泸纸上培育三龄老熟幼虫的方法获得蚤的无茧裸蛹。通过对4科13属20种(亚种)蚤蛹的制片标本和其中8属10种蚤蛹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活体镜检和显微录像观察,描述了不同分类阶元蚤蛹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蛹已具有成虫雏形,可分雌雄。一方面,不同种属的蚤蛹各具其特有的形态,尤其在属及属以上水平区别明显。用于鉴别蚤蛹的主要形态特征有中胸翅芽的有无和形状,体表刚毛毛序和刚毛形状,以及雄性第9腹节突起的形状等等。另一方面,同属、同科乃至同一总科的蚤蛹在形态上又存在共性。在所观察的角叶蚤总科的16种蚤蛹中,其中胸侧面均具1对锥状翅芽,这是蚤类起源于有翅昆虫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蚤科3属4种蛹的胸部则缺乏翅芽,扫描电镜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就翅芽的存在与否而言,蚤目两总科间在蛹期形态上出现如此明显的间断,可能反映蚤总科的进化程度要比角叶蚤总科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 结论 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班氏丝虫感染者血清IgG4抗体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