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银杏黄酮苷与复方丹参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8例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银杏黄酮苷治疗,2组患者共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心功能、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以及有无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一般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功能各指标均有改善情况,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值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适情况。结论:银杏黄酮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并且安全性高,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首次接受RFCA的10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P波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接受RFCA的患者中,复发者28例,复发率为28%;RFCA术后,患者的PWD、Pmax、Pd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未复发组患者的PWD、Pmax、Pd分别为(134.02±5.34)ms、(105.38±6.02)ms、(49.07±5.25)ms,均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较大、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左房直径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无明显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是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P波参数PWD、Pmax、Pd较长是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140例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DCG),研究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40例患者全部于入院48h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观察昼夜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①DCG对14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4%;ECG检出率为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白天清醒期平均心率87±11.38次/min,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73±10.73次/mi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明显慢于白天清醒期;③检出心律失常类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房性、交界性)最多,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窦缓、传导阻滞多发生在夜间;房性和室性早搏夜间睡眠期明显减轻(P〈0.05);④肺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以早搏为例,均有一定的昼夜规律,多以日间优势型及日夜均等型为主。结论肺心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昼夜心律失常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进行病因及合并症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非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针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钾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98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和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院期间均多次静脉注射利尿剂或甘露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钾降低,检测心电图97(66.90%)例患者出现低血钾心电图表现,其发生与低血钾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检测血清钾值在1.5~3.5mmol/L,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随着血清钾浓度的降低而增加,体现心电图改变与血清钾的一致性。在使用利尿剂或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时,应密切随访心电图变化,心电图诊断低血钾比检测血清钾相对更可靠,监测心电图有助于及时发现低血钾,对避免漏诊、误诊及指导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都雯  王利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43-6044,604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长RR≥2000ms者结合其日常生活日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患者出现长RR的状况如下:①长RR间期可出现在房颤伴长RR33例,窦性停搏15例,窦房传导阻滞12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早搏后长代偿8例;②最长RR可达8.68s;③长RR间期多见于夜间睡眠期(0:00~5:00)及白天休息期(12:00~14:00),活动及清醒期比较少见;④长RR﹥3000ms时患者会出现黑曚、晕厥甚至抽搐。结论动态心电图长RR分析对于减少临床上心源性猝死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利民  都雯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2-5043
心电图(ECG)是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但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不理想[1].高频心电图(HFECG)是一种在常规EC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电检测技术,它可观察高频信号变化,能表现ECG不能显示的微小且快速变化的高频成分,可反映心电活动的细微改变[2],本文观察隐匿型冠心病患者(HFECG)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易患疾病、诱发因素及其先兆症状,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将1998年4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心血管病人中,病情已经稳定或已经改善而突然发病后当即或6小时内死亡的22例患者进行先兆症状和先兆心电图的分析。结果:22例死亡患者中,有15例于猝死前突然出现先兆症状,占68.1%。此15例中有12例出现心电图异常;还有7例患者无先兆症状,有心电图改变的4例,无改变者3例。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冠心病是造成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凡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或重度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或心前区疼痛者,Ⅲ期高血压病患者突然出现心悸、气短伴发呼吸困难者;或伴心律失常及ST—T改变者,均应考虑到心源性猝死先兆的可能,并给予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ACVA)的心电图(EC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已排除心脏病史的250例ACVA患者,对其心电图改变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50例ACVA患者中发现ECG异常者203例(81.2%),急性脑梗死(CI)患者153例,急性脑出血(CH)患者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5例;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ST-T改变、U波增大、Q-T间期延长、Q波、心律失常等.随着病情的加重心电图异常率越高(P<0.001).结论:ACVA患者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项目越多.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可随着随着病情的平稳而好转,在临床上对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CI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7月~2014年1月行急诊PCI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50例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分为三组,65例为左前降支组(LAD),48例为右冠状动脉组(RCA),37例为左回旋支组(LCX)。观察150例患者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对三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类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血管开通时间与再灌液心率失常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0例患者均成功施PCI,其中65例发生RA,发生率为43.33%。65例RA患者中,LAD组28例,LCX组25例,RCA组12例。其中LAD组20例发生快速型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其他两组;RCA组及LAD组以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为主,与LA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40例(61.54%)血管开通时间≤6 h,25例(38.46%)血管开通时间为6~12 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严格监测血压,针对不同梗死部位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提高PCI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芪仙补汤防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柔红霉素所致亚临床心肌损害的疗效及对B型利钠肽(BNP)和P-R间期的影响。方法将140例AM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诱导化疗,7 d为1个疗程,共化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仙补汤治疗,与对照组同步治疗。记录2组化疗疗效和心脏毒性分级情况,2组化疗前、化疗第1个疗程末、第2个疗程末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标记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比较2组BNP和P-R间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化疗诱导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心脏毒性反应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第2疗程中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中乏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胸痛、心慌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1个疗程末、第2个疗程末血浆cTnI、CK-MB、CK、LDH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在以上时间点以上指标、总检出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第1个疗程末、第2个疗程末LVEF、E/A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以上时间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第2疗程末室壁运动减弱、心室扩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2疗程末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QRS波低电压、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第1个疗程末、第2个疗程末BNP、P—R间期均较化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观察组以上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芪仙补汤在增强AML化疗诱导效果的同时,还能减轻柔红霉素所致的亚临床心脏毒害,抑制BNP和P—R间期增大,心脏保护效果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