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王小军,男性,43岁,主因反复右侧鼻腔出血6d伴头晕、乏力、出血较多,入院治疗.入院后经右侧鼻腔栓塞后仍出血不止,改右侧前鼻孔麻黄素棉片堵塞,此后有间断少量出血,仍不能彻底止血,行鼻腔内窥镜检查,找到出血点射频止血,继续给予输血、抗炎、止血治疗.次日,右侧鼻腔继续出血,出血量较多,无法查到出血处,患者多次堵塞无法止血,考虑采取介入治疗.常规股动脉穿刺,行两侧颈外动脉造影,左侧颌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自然无异常血管影像,右侧颌内动脉末端有网状血管网影,超选择性血管注入造影剂可见造影剂流入眶下动脉未端及腭降动脉末端,右侧鼻腔及咽后壁流出,出血原因查明,遂将栓塞物明胶海绵灌注入眶下动脉及腭降动脉,出血情况立即停止,手术顺利,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19-nCoV高传染性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高危程序操作,是一线医务人员发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急需降低操作者的感染风险。方法 本团队发明一种手术防喷溅隔离装置,在操作者与患者之间建立可视化防喷溅隔离区域,术者可将手伸进隔离装置的操作口进行手术操作,在不影响正常手术程序的同时,降低了自身感染风险。结果 本装置经申请专利后已初步试用于临床,在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气管切开术中得以成功应用,目前已批量生产,发往武汉抗疫一线。结论 本隔离装置在救治2019-nCoV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良好反馈,为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效防护措施,降低了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急救医学涉及面广,以急危重症抢救为主。如何在急救医学实践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教研组尝试将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法应用于急救医学实践教学,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oxp3和突变型p5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Foxp3和突变型p53蛋白检测,并采用配对t检验和K-W检型对两种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Foxp3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04%、61.45%。性别和年龄方面,Foxp3和突变型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0.474,P<0.01)。结论 Foxp3和突变型p53的表达与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可能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国大陆地区1990—2017年报道的挪威疥病例,探讨其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7年12月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挪威疥”的病例报道文献,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特征、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及预后等相关信息。结果文献检索获得病例报道39篇,共43例;平均发病年龄(53.7±27.2)岁,男性25例,女性18例,病程数周到1年。多数患者(40例,93%)长期卧床或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角化性痂皮或鳞屑”,最常见于手足部位,多伴剧烈瘙痒。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30例误诊,最常误诊为湿疹和红皮病。治疗主要以硫乳膏、克罗米通等杀虫制剂为主,大多预后良好(38例痊愈、3例显著好转)。结论挪威疥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疥螨寄生性皮肤病,传染性大,临床误诊率高,对患者健康及其家庭影响甚大。提高认识,仔细问诊病史,熟悉皮损特点,及时开展病原学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和流行病学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医院在零星工程管理过程中碰到的关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内控管理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加强医院零星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方法:基于WSR系统方法论,构建医院零星工程管理的WSR三维分析模型,并对标准化流程管理的核心工作要点进行分析。结果: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对医院零星工程开展相关的标准化流程管理实践工作,在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内控5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标准化流程管理是提升医院零星工程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外按压器械AutoPulse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急诊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内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例,依据按压方式随机分成徒手胸外按压组(30例)、先徒手后AutoPulse胸外按压复合组(29例)及AutoPulse胸外按压组(34例),其他抢救措施依据2010年CPR指南进行,监测复苏即刻(0min、10 min、20 min)PetCO2和SPO2测定值.同时依据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将所有病例分为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分别记录例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复合组与AutoPulse组ROSC成功率均大于徒手组(P<0.05),0 min点ROSC成功组和ROSC失败组PetCO2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20min点ROSC成功组PetCO2和SPO2均高于失败组(P<0.05).10 min点复合组与AutoPulse组PetCO2和SPO2均高于徒手组(P<0.01).结论 AutoPulse装置改善了心搏骤停患者的组织灌注,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CPR过程中监测PetCO2和SPO2对心肺复苏有指导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从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角度,研究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亚低温组(M组),每组24只;三组缺血10min后分别按再灌注12h、24h、48h,再分为3个亚组,各亚组动物均为8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滞法,免疫组化SP法动态观察各个时间点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的变化;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再灌注48h亚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海马CA1区caspase-3即有明显表达,24h达高峰,48h后仍有较高表达;(2) IR组和M组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比S组明显升高(P<0.05);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细胞形态受损严重;(3) M组各个时间点caspase-3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24h亚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亚低温对caspase-3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抑制释放和激活caspase-3蛋白,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