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NRS-2002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性登记东莞市人民医院2017-07-01—2018-06-30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用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按3分、3~4分、5~7分划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比较其发病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结果共18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随访,年龄(67.9±5.7)岁,男101例(54.3%)。结果显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均随着营养不良的级别增高而显著增高(P=0.005、0.027、0.008),即使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6、0.014)。其他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因素包括吞咽功能障碍、合并糖尿病,中风严重程度,酗酒及独居(P=0.031、0.037、0.024、0.049、0.048)。结论营养不良风险是重症脑血管病后6个月全因病死率,LOS和住院费用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NRS-2002可以早期、准确识别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尤其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例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探讨该病早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临床表现为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分析、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 该患主要表现为有家族史的先兆型偏头痛,头颅MRI见T2加权像和FLAIR像特征性颞极白质异常高信号,与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腔隙性脑梗死灶并存,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提示杂合突变c.353C→G(p.Ser118Cys).结论 重视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头颅MRI表现,颞极异常信号提示CADASIL可能,进一步行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可提高CADASIL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期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恶化的发生率、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来自东莞地区连续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完成6个月随访.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9Q进行ADL评定,mRS评分0~2分定义为生活自理,mRS评分>2分定义为生活依赖,ADL恶化定义为由生活自理转为生活依赖.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DL恶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362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50例(13.8%)患者出现恢复期ADL恶化,其中14例(3.9%)归因于卒中早期复发,12例(3.3%)归因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9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9 ~1.152;P<0.001]、女性(OR2.026,95% CI1.068~6.437;P=0.035)、既往卒中史(OR 1.251,95% CI 1.024~1.530;P =0.029)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较高(OR 1.167,95% CI1.016~ 1.284;P=0.001)是ADL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恢复期ADL恶化并不少见,高龄、女性、既往卒中史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关系早已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本文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颜红  张建浩  郑伟城 《中国药事》2007,21(9):680-682
以C/S结构模式建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通过该管理系统实现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申请、技术审评、审批、证书打印等许可证审批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1周内每日间血压变异性与6个月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监测入院后7d内每日清晨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性参数.随访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的临床特征、血压和每日间血压变异性参数.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每日间血压变异性参数与6个月时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69例患者,其中89例(52.7%)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每日间平均收缩压[(147.1±15.9)mmHg对(139.6±19.0)mmHg;t2.666,P=0.008;1 mmHg=0.133 kPa]、收缩压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6.5(13.7 ~19.4)mmHg对13.4(10.7 ~ 18.3)mmHg;Z=2.909,P=0.004]和收缩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7.0(38.0 ~56.0)mmHg对37.0(29.0 ~49.0)mmHg;Z=3.634,P<0.001]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间收缩压极差值增大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6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28,95%可信区间1.007~1.050;P =0.008).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每日间血压变异性高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短时血压变异性与近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1日期间收治的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各项血压变异性参数。在患者出院时或住院第14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价近期神经功能转归,mRS 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血压和短时血压变异指标与近期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结果总共纳入229例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2%的患者近期功能转归不良。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组平均收缩压[(147.8±19.6)mmHg对(137.7±19.1)mmHg;t=3.868,P<0.001;1 mmHg=0.133 kPa]和平均收缩压实际变异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1.7(10.0~14.0)mmHg对10.6(8.2~12.5)mmHg;Z=3.544,P<0.001]显著高于功能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平均收缩压水平增高(每增高10 mmHg:优势比1.189,95%可信区间1.013~1.369;P=0.034)和收缩压实际变异增大(每增加1 m m Hg:优势比1.182,95%可信区间1.046~1.336;P=0.008)与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相关。结论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时血压变异增大与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 h血压变异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连续血压监测并计算24 h血压变异的各参数,按照入院7 d内有无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进行分组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4 h血压和血压变异参数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结果 221例入组患者中59例(26.7%)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45.8±18.2)mm Hg vs.(139.9±20.3)mm Hg;9.0(7.3~11.2)vs.8.4(6.9~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校正后,24 h平均收缩压水平和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是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每10 mm Hg 24 h平均收缩压OR=1.285,95%CI(1.059~1.559);收缩压变异系数OR=1.206,95%CI(1.050~1.384))。结论入院后24 h收缩压变异增大是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7 d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