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冠脉旋磨术(CRA)在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且需行PCI治疗的CAC病变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旋磨治疗组(52例,接受CRA)和球囊扩张组(52例,接受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差异(P=0.304)。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旋磨治疗组手术时间[(96.29±7.15)min比(72.96±5.76)min]、对比剂用量[(113.25±14.54)ml比(83.27±13.18)ml]、放射线暴露时间[(12.74±1.58)min比(9.07±1.26)min]、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92%比5.77%)显著降低,支架置入数量[(1.75±0.28)枚比(2.27±0.35)枚]、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15±0.53)mm比(4.31±0.86)mm]、病变残余狭窄<10%率(65.38%比94.23%)、手术即刻成功率(76.92%比98.08%)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间,旋磨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13.46%比38.46%),P=0.004。结论:CRA能显著提高CAC病变患者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及其对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连续收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46例,分为四组:急性心肌梗死未于预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2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绀30例,急诊溶栓开通组38例。测量入院或干预后90min内的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其浓度。结果四个研究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与溶栓后未开通组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与急诊溶栓开通组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诊断准确率为84.44%。结论随着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的再通,心肌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增高;以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准确性较好,有望成为判断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旋磨术介入治疗老年钙化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miRNA32调控动脉钙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患者49例,根据是否行冠脉旋磨术分为旋磨组21例,非旋磨组28例,比较两组冠脉病变情况、手术治疗情况、术后1年内随访情况。术中抽取冠脉硬化患者动脉血5 ml为钙化组;选取同期行手术治疗且冠脉无钙化的老年患者,术中抽取动脉血5 ml为对照组。分离血浆,qRT-PCR检测miRNA32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核心结合蛋白因子(RUNX)2表达水平。结果旋磨组术后血管直径明显高于非旋磨组,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非旋磨组(均P0.05);两组围术期均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穿孔、心源性死亡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显示,旋磨组、非旋磨组左室舒末径与术前相比略有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术前,且旋磨组明显高于非旋磨组(P0.05);两组术后1年内均无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钙化组miRNA3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钙化组ALP、RUNX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NA32表达水平与ALP活性和miRNA32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脉旋磨术联合PCI治疗老年冠脉钙化病变安全、有效;miRNA32可能通过影响ALP、RUNX2活性来参与动脉钙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学者对术前、术后、晚期不能手术的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问题,不惜耗费重金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从单一用药到联合用药及抗肿瘤新药的开发,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众多文献报道了解,疗效还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药物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临床上用药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根据参考资料和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作简要阐述,与同道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silent heart failure,S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9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NYHAⅠ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43例服辛伐他汀12个月设为观察组,47例1个月内停服辛伐他汀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浆NT-proBNP左室重构及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P<0.01),观察组LVMI、LVPWT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IVST、FS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进一步改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心功能并减轻心室重构,延缓临床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及其对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连续收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46例,分为四组:急性心肌梗死未干预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2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30例,急诊溶栓开通组38例.测量入院或干预后90 min内的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其浓度.结果 四个研究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与溶栓后未开通组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与急诊溶栓开通组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诊断准确率为84.44%.结论 随着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的再通,心肌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增高;以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准确性较好,有望成为判断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