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报表数量逐年增加,自全面推行网络在线上报工作后,陆续发现了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上报报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其问题汇总整理,以供报告单位参考,方便使用此系统.  相似文献   
2.
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面了解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和避免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CNKI)关于脂肪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研究报告;检索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上报到北京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脂肪乳注射液为怀疑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综合所检索到的文献及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共检索到41篇不良反应报告共包含164例不良反应病例,26篇临床研究中有4篇共报道130例不良反应病例。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检出脂肪乳不良反应报告223份。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男女比例为1.1∶1,老年患者(≥60岁)病例数较多(52.45%)。结论报道病例中多为说明书中已收载的不良反应,对于一些说明书中未收载的新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不良事件发生影响因素与用药浓度高、滴速快、个别批号药品内在质量有关,前2项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后1项建议生产厂家对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完善安全性指标,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替比夫定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处置方法及预后。方法筛选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收到的替比夫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的报告,对纳入报告所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处置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报告27份,涉及患者27例,其中肌病25例(92.6%),周围神经病2例(7.4%)。替比夫定和所述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均为"可能"。肌病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3±12)岁。均为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用药时间6~<10个月者6例(24.0%),10~15个月者13例(52.0%),>15个月者6例(24.0%)。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压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升高(651~14 466 U/L)。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好转21例(84.0%),死亡2例;1例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和难治性乳酸性酸中毒的男性患者放弃治疗。2例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指端、脚趾和足部麻木、温度感觉异常,1例停药后予对症治疗好转,1例至报告时症状未改善。结论长期服用替比夫定可引起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好转。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连续7年再居首位,中药注射剂占全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71.26%,口服剂型不良反应以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为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2家药物警戒工作站不良反应监测(ADR)开展现状、科研情况,为开展药物警戒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北京地区2家药物警戒工作站的情况。结果共回收304份调查表。调查的304位医务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对于ADR定义有正确认识的人占94.7%;认为报告临床ADR是工作职责的人占94%。2家药物警戒工作站建立了ADR监测制度和机构,具备了开展ADR监测的设施设备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结论药物警戒工作站医务人员对于ADR监测工作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以更好地配合开展药物警戒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2家药物警戒站的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知识(K)、态度(A)、行为(P)情况,为开展药物警戒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分析304名医务人员ADR监测的知、信、行情况。结果对ADR定义的认识和态度不会影响ADR的上报;对ADR程序的了解影响ADR报告的行为。结论2家警戒站医务人员对于ADR监测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骨质疏松患者(60岁)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方法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事件报告表设计唑来膦酸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5家医院。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685例老年患者使用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579例。入选患者年龄60~99岁,平均年龄为(73.82±8.50)岁。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当日静脉输液量500 mL 598例。与用药前数据相比,患者用药后的尿素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显著。可疑与不良反应相关临床表现共281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02%。该药不良反应有全身性损害(46.13%)、胃肠系统损害(17.96%)、泌尿系统损害(17.65%)等。使用该药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在老年患者中使用较安全。临床上应警惕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评估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对其采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总体安全性,分析碘海醇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碘海醇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风险管理建议。方法:对比分析碘海醇注射液的国内外药品说明书,汇总评价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近5年碘海醇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定碘海醇临床使用的风险管理策略。结果:经评价,国内外不同厂家碘海醇注射液的说明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不良反应方面。在212例碘海醇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常见,占57.1%,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和瘙痒等。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肾功能异常等。结论:碘海醇注射液是临床应用广泛的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较明确。应通过加强医院层面的行政干预和宣传教育等措施,规范碘海醇注射液的操作流程,提倡多科室合作的用药监护,保障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临床实例出发探讨贝伐珠单抗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报道我院应用贝伐珠单抗引起死亡病例1例,并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间70例北京市贝伐珠单抗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ADR报告中男42例,女28例。静脉滴注给药68例,胸膜腔内给药2例。用药剂量范围为100~915 mg。严重报告10例,死亡报告1例。ADR临床表现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为主。存在超适应证用药问题。结论: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是应给予临床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监测并及时处理其ADR。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导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利妥昔单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年1月—2019年3月374例北京市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4例不良反应中男203例,女171例,用药剂量范围为100~1 100 mg,其中严重报告47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和皮肤系统损害为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从用药后5 min到用药后7个月不等,大部分发生在开始给药后10 min至4 h内。结论:合理使用利妥昔单抗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建议临床在严密监护下用药,通过预防措施及严格给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