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脾脏大小及功能是否亢进及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治疗和长期观察,结合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一时间段得18岁至80岁得104例已明确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研究调查,对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大小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CHILD-pugh肝功分级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较小;但脾脏大小及功能改变与静脉曲张之间具有比较强的互相关系,肝功评分的确与出血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但是,当肝功评分由A变到C时,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能性是增加的。脾脏状况与出血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脾脏状况的改善,即由脾亢到脾脏正常,出血的可能性是逐步降低的。结论对红细胞、白细胞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一定的相关性,对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邓澎  甘涛  吴俊超 《华西医学》2014,(2):249-251
目的研究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状糜烂性改变伴左半结肠弥漫性炎症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内镜下出现阑尾孔周围点状糜烂性改变伴左半弥漫性结肠炎症表现共29例患者,排除阑尾孔周同充血水肿、溃疡、息肉的患者,排除升结肠、横结肠等其他部位出现炎症改变的患者,以及左半结肠为节段性炎症改变患者。结合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该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关系。结果29例阑尾孔周同点状糜烂伴左半结肠炎患者中,26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为克罗恩病,2例不能确诊。结论内镜下阑尾孔周同点状糜烂伴左半弥漫性结肠炎症改变可能对左半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邓澎  张淼  潘攀  吴俊超 《四川医学》2020,41(11):1109-11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弥漫性结直肠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符合条件的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内镜下有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观察组,无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结合两组患者的病史、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半年后肠镜复查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120例内镜下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28例(96. 5%)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91例患者,71例(78. 0%)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95. 2%,敏感性为28. 3%,观察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率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 5%vs 78. 0%,P<0. 05)。结论本研究发现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4岁。因“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5年余,巩膜黄染半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5~8次/d,伴脐周隐痛,于当地医院经肠镜等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予柳氮磺吡啶1.0 g,3次/d治疗,症状无缓解,解脓血便7~9次/d。2年前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加重,2~20次/d不等,伴乏力,贫血,双膝关节麻木不适,在当地医院予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静脉滴注,3 d后改为激素口服,并在1个月内逐渐减量停药。此后,患者持续服用美沙拉嗪1.0 g,3次/d,每日稀便6次左右,有时带少量血。患者半个月前出现腹泻、便血加重,每日血性稀便10次左右,每次量约100 g左右,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既往无特殊病史,半年内无输血或服用引起溶血的药物史。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10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7/63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律齐,心尖区闻及收缩期Ⅲ~Ⅳ级吹风样杂音;肺部体检阴性;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网织红细胞 0.1624×1012/L,RBC 1.17×1012/L,Hb 5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41.0 fl,PLT 474×109/L,WBC 15.97×109/L,中性粒细胞 0.63,外周血中未发现幼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总胆红素47.2 μmol/L,间接胆红素27.8 μmol/L,乳酸脱氢酶895 U/L,大便隐血阳性,小便隐血阳性,ESR 2.0 mm/1h,C反应蛋白5.1 mg/L,Coombs试验(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50%。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中红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红为主,粒红比为2∶1。先后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3月行肠镜示:UC。活检提示:(距肛门50 cm及20 cm)黏膜中-重度慢性炎,活动(++),伴糜烂,腺体不规则,个别可见隐窝炎,未见隐窝脓肿,腺体杯状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5.
张淼  吴俊超  邓澎 《西部医学》2021,33(10):1536-1539
【摘要】 目的 探讨伴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的溃疡性结肠炎(跳跃性溃疡性结肠类)患者与普通类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共99例。按内镜下是否可见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半年~1年内复查1次全结肠镜,收集治疗前后内镜结果、病理活检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改良Mayo评分、病理分级、修正Baron评分比较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21人(75.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63人(88.7%),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119)。通过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881)。 结论 跳跃性溃疡性结肠炎与普通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唐小芳  邓澎  姚蓉  李红  曹钰 《西部医学》2020,32(11):1706-1709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镇静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ICU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需镇静镇痛的1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8年1月1日~2018年7月14日QCC开展前的8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8年7月15日~2018年12月31日QCC开展后的95例患者作为品管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实施品管圈活动。两组均采用重症监护疼痛量表(CPOT)、躁动 镇静评分量表(RA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量表填写完整性、评分结果一致性、镇静镇痛规范性、镇静镇痛效果目标达成率及病死率。结果 品管圈组的CPOT、RASS、GC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静镇痛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量表填写完整性、评分结果一致性、镇静镇痛规范性和目标达成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品管圈组患者28天全因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开展QCC活动,既能提高患者镇静镇痛目标达成率,又可提高医护人员填写镇静镇痛量表完整性、镇静镇痛评分结果一致性和规范性及对镇静镇痛相关知识掌握应用的综合能力。加强镇静镇痛管理能改善EICU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炎性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年本院内镜下出现阑尾孔周围炎性病变的病例共28例,排除阑尾孔周围溃疡、息肉样增生的病例。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随访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结果 28例阑尾孔周围炎性病变的病例中,8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诊断为疑似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跳跃性病变,临床工作中若发现阑尾孔周围炎性改变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