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145例骨髓增殖件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并分析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14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JAK2蛋白、磷酸化JAK2蛋白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对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与突变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评价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的临床意义.结果 ①本组病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骨髓纤维化(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IMF)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分别为92%(64例中59例)、58%(43例中25例)和50%(38例中19例),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较PCR产物直接测序有更高的JAK2基因V617F检出率[PV84%(64例中53例)、MIF 44%(43例中19例)、ET 39%(38例中15例)].②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JAK2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较突变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③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偏大;平均白细胞计数高于突变阴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突变阴性患者;脾脏较突变阴性患者小;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什发生率分别为17%、32%和16%;而突变阴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6%和5%.结论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发生率,且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易发生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2.
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分类鉴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诊断的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8例中发病有明确诱因者253例(67%),未发现明确诱因者104例(33%)。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外科手术/外伤(27.5%)、恶性肿瘤(15.3%)、妊娠(8.4%)、静脉曲张(8.4%)、长期住院卧床患者(5.3%)、风湿免疫性疾患(2.6%)。39例患者经肺血管造影确诊存在肺血管血栓形成,仅19例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相关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结论:手术/创伤,尤其是骨折和骨科手术,恶性肿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临床表现多变,诊断主要依赖肺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中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多态性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TET2基因9号外显子,基因测序法分析SNP rs3733609位点碱基序列;应用MGB Taqman探针PCR法定量检测JAK2V617F突变负荷,分析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与JAK2V617F突变负荷及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5例JAK2V617F+MPN患者中19例(22.4%)检出TET2基因rs3733609 C/T杂合多态性(正常为T/T),106例健康志愿者中仅有9例检测出,发生率仅为8.5%(9/106)。与阴性组(TET2 rs3733609 T/T)相比,TET2基因SNP rs3733609(CT/TC)+患者在中位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而外周血白细胞数、JAK2V617F突变负荷显著增高。JAK2V617F高突变负荷组TET2基因SNP rs3733609(CT/TC)+7例(36.8%,7/19),其比例高于低突变负荷组(18.2%,12/66)。结论:TET2 SNP rs3733609 C/T可能是一个新的MPN易感等位基因,影响M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克隆演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洲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患者发病过程巾血管内皮细胞标忠物——凝血酶渊节蛋白(TM)、血管内发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例TTP患者进行了血管性血友病因0子(VWF)裂解蛋白酶活性分析,外周血涂片连续动态计数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用Westem印迹分析结合灰度扫捕测定血浆TM水平;血浆VEGF水平用ELlsA法进行分析;对1例存在视力损害的TTP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以寻找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证据结果3例TTP患者均有vWF裂解不令,发病时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百分分率分别为1.65%、2.50%、3.32%,均值为2.49%,破碎红细胞百分率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TTP患者血浆TM和VEGF水平与正常人卡甘比在发病时均明显升高,并与TTP病情严重程度存存相关性,1例TTP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存在眼底微小血管微血栓形成结论vwF裂解蛋白酶活性降低有助于TTP的肯定性诊断,缸浆TM、VEGF水平以及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反映TT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对治疗反应的评价选择性眼底荧光造影对TTP微血管栓形成的判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5岁.因发热6 d,间断意识障碍5 d于2006年6月1日入院.患者5月25日活动后跌倒伴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无意识障碍,26日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40℃,27日下午15时突发昏迷,在当地医院经抢救于次日清晨清醒.6月1日出现神智异常,6月2日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查体:体温38.2℃,脉搏10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4/64 mm Hg,浅昏迷,四肢可见点、片状瘀斑,巩膜可疑黄疸,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抵抗,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左上肢回缩能定位,左下肢自发活动,右侧肢体疼痛刺激无反应,右侧病理征(+),心、肺、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5.6×10~9/L,Hb 59g/L,BPC 9×10~9/L,网织红细胞0.060.尿常规示尿隐血(+),尿蛋白定性(-).  相似文献   
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又称为Mosehrowtz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五大主要症状;典型病理改变为小血管中广泛存在玻璃样血栓,致使小血管阻塞,引起相应供血组织器官缺血性改变。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易变,容易误诊或漏诊,且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40例恶性淋巴瘤(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参数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变化,以了解M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上选择预防ML患者血栓形成的合适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磁珠法原理检测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ELISA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结果]在细胞毒药物应用期间患者血浆中TM浓度进行性增高,PT,APTT,FIB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细胞毒药物结束后TM很快恢复恢复正常水平,而PT,APTT明显缩短,FIB浓度增高,在一周后才恢复正常.[结论]ML患者化疗期间的高凝状态主要发生在细胞毒药物结束后一周以内,这段时间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五大主征.典型病理改变为微循环广泛透明血栓形成,引起相应供血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异度大,容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TTP患者存在血浆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陷,但仍无足够证据表明ADAMTS13活性测定能够帮助TTP治疗的临床抉择,可能还存在其他TTP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理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