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过瑾 《天津医药》2018,46(11):1230-1232
摘要: 目的 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与超声心动图正常儿童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心电图检查出圆顶尖角T波的儿童心电图114例,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成先天性心脏病组 (先心病组) 71例和超声心动图正常组 (正常组) 43例, 通过测量2组圆顶尖角型T波的高度比较2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上的区别; 先心病组患者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种类不同分组, 比较各组间圆顶尖角型T波的高度。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先心病组的圆顶尖角型T波的第二峰大于第一峰的比例更高 (52.11% vs. 18.60%), 且第二峰尖角波高度更高。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病种之间圆顶尖角型T波在高度及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圆顶尖角型T波可出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电图中, 亦可出现在超声心动图正常儿童心电图中, 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着更高的尖角T波, 且第二峰高于第一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在心脏异常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5.74%、78.7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在左室肥厚、扩大及增大方面诊断准确率高于心电图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有助于提高心脏异常及左室肥厚、扩大、增大方面的检出率,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连接器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改进前心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型心电连接器并应用于临床。比较改进前后心电连接器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到位率。结果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组的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到位率均显著优于改进前心电连接器组(P 0. 05或P 0. 01)。结论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结构设计更合理,性能更稳定,PICC尖端定位效果更优,经久耐用,且其一器多用的特点实现了与多种心电设备的连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冠状静脉起搏后左心室(左室)心电图的特点。方法选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共43例,按照左室电极植入冠状静脉靶血管分组,分为侧静脉组(7例)、后静脉组(8例)、后侧静脉组(13例)、前侧静脉组(8例)、心中静脉组(7例)。术后使用程控仪程控为单左室起搏模式,记录单左室起搏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测量比较各组左室起搏图形的差异。结果 43例患者中,26例(60.47%)心电轴右偏,共4例电轴左偏仅见于心中静脉组,心中静脉组与其他各组电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导联起始部Q波、Ⅰ导联R/S≤1及V_1导联R/S≥1在所有病例中的出现率分别为79.07%、83.72%和67.44%,而在心中静脉组中出现率仅分别为42.86%、42.86%和28.57%;其中Ⅰ导联R/S≤1的出现率在后侧静脉组明显高于心中静脉组(P=0.007)。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主波方向在各组之间差异不大。结论 CRT左室电极植入靶血管不同导致左室起搏的心电图表现有所不同,侧静脉、后静脉、后侧静脉和前侧静脉4组左室起搏图形类似,心中静脉起搏与其他静脉比较,左室起搏心电图图形差异较大。在诊断左室是否起搏时,应格外注意左室电极植入静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动静脉导管(PICC)术时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时的刻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将2017年2月~8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前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方式置管;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后患者,在常规置管方式基础上更改纱布叠放方式、调整X线定位时的体位、腹胀患者导管深度及头端开口型耐高压导管的导丝后撤长度。比较置管方法改进前后腔内心电图P波峰值刻度与X线定位最佳位置刻度差异的发生率。结果:置管方法改进后出现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刻度差异发生率低于置管方法改进前(P 0. 05)。结论:PICC置管后首次固定应使贴膜下的纱布覆盖在以穿刺点为中心的1~2 cm范围内的导管打弯处;患者在卧位时手臂外展90°置管,当进行X线定位时,尽量保持手臂位置自然下垂;患者有腹胀疾病时置管深度应比腔内心电图峰值刻度少送1 cm;头端开口型导管利用金属导丝电极进行心电定位时,需将导丝后撤至头端导管内1 cm使PICC导管头端开口达到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90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百多力公司Philos II DR-T型DDDR起搏器。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起搏器自动运行PMT保护功能成功终止PMT,但因传感器频率过快,心房起搏再次功能性失夺获导致PMT反复发作,最终通过自动模式转换为DDI后终止PMT的持续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型P波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基础心电图为肺型P波的病人30例,置管时进行实时心电定位,置管后通过X线胸片定位验证腔内心电图定位效果.结果:技术可行性为100%,心电定位过程中未出现心电图技术相关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97%导管到达最佳位置.结论:肺源性心脏病肺型P波病人PICC置管行心电定位精准、安全、可行,拓宽了PICC置管心电定位必须是正常P波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