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6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慢性肾脏病(CKD)5期非透析患者各31例。采用动态血压计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ABPM),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以及昼夜节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并收集临床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大(LVH)发生比率,LVDd、LVDs和LVMI值,血液透析组要高于非透析组,而射血分数较低。血液透析组的24h—SBP,24h-DBP,24h—MAP,D—SBP,D-DBP,N-SBP和N-DBP均显著性高于非透析组;并且其非勺型血压比率也显著性增高(90.3%VS64.5%,P=-O.015)。在24h平均白昼、夜间高血压比率及夜间收缩期高血压比率方面,血液透析组也明显高于非透析组。血液透析组24h平均血压〈135/85mmHg的患者中夜间非勺型血压的比率也高达87.5%。血液透析组患者的心脏结构的改变与患者的血压密切相关,尤其与收缩压及夜间非勺型血压呈正相关;另外还与Alb、PTH、透析龄和透析剂量存在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或血压节律改变,夜间非勺型节律以及夜间收缩压升高与这些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内瘘血流量(Qb)及再循环率(R%)测定,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功能状态。方法在患者血液透析开始后30min及结束前1h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功能。对内瘘血流量过低(Qb〈600ml/min)及过高(Qb〉1800ml/min)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内瘘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肱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并排除血管腔有无狭窄。结果180例患者中的163例成功进行了内瘘功能测定,3例再循环率〉0,占0.02%。平均Qb(1010.3±662.6)ml/min,40例Qb〈600ml/min(24.5%,低流量组),104例Qb为600-1800ml/min(63.8%,正常流量组),19例Qb〉1800ml/min(11.7%,高流量组)。多普勒超声检查低流量组10例,高流量组7例。两组比较在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流速、肱动脉流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稀释法评定血管内瘘功能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血管通路(包括自身血管和人造血管)功能监测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IV)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体外采用TGF-β1(10 ng/m1)刺激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采用不同浓度的AS-IV(50μg/rl、100μg/ml、200μg/ml)进行干预治疗24h收集细胞。体内建立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UUO组)和治疗组(AS-IV组)。采用单侧(右)输尿管结扎建立UUO模型,Sham组仅游离输尿管但不结扎,AS-IV组连续7天给予AS-Ⅳ[20mg/(kg·d)]灌胃,UUO组和Sham给予等剂量溶剂灌胃,术后第14天采集肾脏组织。TUNEL法检测凋亡,CCK法观察细胞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TGF-β1和被切割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 3)表达,并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情况。结果:AS-Ⅳ改善UUO诱导的肾组织TGF-β1表达及细胞凋亡(P0.01),抑制TCF-β1诱导的HK-2细胞活性下降及细胞凋亡,200μg/mlAS-Ⅳ作用最明显(P0.01)。体内体外实验均可见,AS-IV减少caspase 3活化,抑制JNK MAPK磷酸化。结论:AS-IV可抑制TGF-β1的表达及其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JNK 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cute-on-chronic kidney injury,A-on-C)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确诊A-on-C的患者中,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用14d。比较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C反应蛋白(CRP)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共61例A-on-C患者参与本项研究,其中男3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1±16.91)岁。患者肾功能有所改善,有效率达63.2%。血肌酐(Scr)治疗前为(330.61±186.58)μmol/L,治疗后为(303.26±184.6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血酸(UA)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为(497.34±120.81)μmol/L、(462.21±122.2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血常规、电解质、尿蛋白、肝功能、血脂、CPR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在A-on-C的患者中黄芪注射液可能可以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非勺型节律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血压(ABPM)非勺型节律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共有257例CKD 1~5期患者入选,根据肾功能分为两组:CKD1~3期组和CKD4~5期组。采用GE Marquette Tonoport V Eng动态血压计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和昼夜节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心脏结构的改变,并探讨血压非勺型节律与LVH之间的关系。 结果 CKD患者血压正常的生理节律丧失的现象普遍,总体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达75.4%,即使在血压正常者中也达到71.3%,随着肾功能下降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的发生率也在上升。CKD患者血压非勺型节律组的心脏结构改变较勺型组明显,LVH的发生率也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与血压水平、非勺型的昼夜节律等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SBP)(β = 0.417,P < 0.01)、三酰甘油 (β = -0.132,P = 0.007)、血红蛋白(Hb)(β = -0.394,P = 0.016)及性别(β = 0.158,P = 0.039)是影响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KD患者的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现象普遍,并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其发生率逐渐升高。血压非勺型节律患者心脏结构改变更明显,LVH的发生率高。非勺型节律与LVM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慢性心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HD)患者2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脏内科住院的1275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由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并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慢性病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生活方式等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 1275名CHD住院患者的2型CRS患病率为18.4%(235/1275).2型CRS患者年龄较非CRS人群偏高,且更多存在糖尿病(28.9% 比 21.8%,P<0.05=和脑血管事件(9.8% 比 5.7%,P<0.001=.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 r=-0.148,P<0.001=、白蛋白(r= -0.147,P<0.001=、C反应蛋白(r=-0.330,P<0.001=、纤维蛋白原(r=0.098 P<0.05=、乳酸脱氢酶(r=0.127,P =0.042)、B型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r= 0.182,P<0.001=、尿酸(r= 0.142,P<0.001=以及NYHA分级(r = 0.189,P<0.001=与2型CRS发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 2型CRS的发生与年龄[OR=1.039(1.013-1.065),P= 0.003]、白蛋白[OR=0.912(0.852~0.976),P=0.008]和尿酸[OR=1.005(1.003-1.007),P<0.001=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HD患者中2型CRS患病率高.某些心肾传统危险因素及患者心功能等情况与2型CRS的发生相关.对于高龄、高尿酸血症及营养状况较差的CHD患者,2型CR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慢性肾脏病患者(CKD)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在 CKD 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临床诊断 CKD 的患者,在给与 CKD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为普伐他汀组(n =25)和对照组(n =23)。普伐他汀组加用普伐他汀20 mg 每晚,维持治疗4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监测患者血肌酐、血脂、尿蛋白等情况,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普伐他汀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蛋白尿、肾功能等基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普伐他汀组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36周后组间达到统计学差异(P ﹤0.05)。普伐他汀组24 h 尿蛋白在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48周后普伐他汀组尿蛋白较对照组下降52.3%。两组高敏 C 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普伐他汀组更为显著。两组估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可能可有效改善 CKD 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蛋白尿,抑制炎症反应,延缓 CKD 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鉴别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的肾脏病因,估算非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46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的患者,比较病史、心脏彩超、颈动脉多普勒彩超、眼底检查结果、肾小球滤过率、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HbA1c、尿蛋白等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通过肾脏穿刺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结果 46例患者确诊糖尿病肾病比例占47.8%,52.2%患者是糖尿病合并其他肾小球疾病,即非糖尿病.肾病,在非糖尿病肾病组中以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比例最高.糖尿病肾病组空腹血糖较高(P<0.05).心脏彩超各项指标中,糖尿病肾病组的射血分数显著低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颈动脉彩超检测中发现,糖尿病肾病组存在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非糖尿病肾病组高(P<0.05).值得注意的是,非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不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诊断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2.2%)和特异性(91.7%,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有蛋白尿时,空腹血糖、心脏射血分数、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以及眼底的改变作为临床鉴别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参考指标,肾活检则是明确糖尿病伴肾脏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血流量在预测内瘘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内瘘血流量(Qa)的测定,随访患者的内瘘功能,了解Qa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患者血液透析开始后0.5h及结束前1h采用Transonic HD02 Monitor(Transonic公司生产)测定内瘘功能。对测定结果内瘘血流量过低(Qa〈600ml/min)及过高(Qa〉1800ml/min)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内瘘血管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肱动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并排除血管腔有无狭窄。随访患者内瘘功能,并寻找Qa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125例患者进行了内瘘功能测定。中位数Qa 870(565~1255)ml/min,Qa〈600 ml/min的有32例(25.6%),600~1 800ml/min的有83例(66.4%),Qa〉1 800ml/min的有10例(8.0%)。多普勒超声检查低流量组10例,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40%),频繁穿刺点内膜增厚2例(20%),静脉分流2例(20%),内瘘通畅而无异常表现2例(20%),总体内瘘功能有问题的占60%~80%;高流量组7例,均有桡动脉扩张。两组比较在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流速,肱动脉流速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 6月发现,低流量组患者有13例(40.6%)发生内瘘闭塞重新手术,正常流量组有7例(8.4%),而高流量组无1例发生内瘘闭塞(0),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Qa与内瘘转归成负相关(r=-0.395,P〈0.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Qa对内瘘转归是有影响的(β=-0.316,P=0.005)。结论超声稀释法测定的血液透析患者的Qa对患者的内瘘功能的预后是有预测作用的,Qa越低内瘘闭塞的可能性越大,是血管通路(包括自身血管和人造血管)功能监测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既往心血管疾病(cardia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史、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情况,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CVD的发生情况。方法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共2 4 5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水平分为早中期组[GFR30 ml/(min·1.73m~2)]、中晚期非透析组[GFR≤30 ml/(min·1.73m~2)]、透析组。收集入选患者CVD的发生情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并与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45例入选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99例,平均年龄64岁(55~70岁)。共有150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8例(58.3%)发现颈动脉斑块,在33例早中期患者中,即有21例(63.6%)发现斑块。与正常参考值相比,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hess,IMT)、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增加。153例患者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其中120例(78.4%)存在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在36例早中期患者中,即有21例(58.3%)有LVH。24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共147例既往发生CVD(60.0%),远高于普通人群的CVD发生率(36.3%)。各组患者CVD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36.3%),早中期患者的CVD发生率已达47.8%,中晚期患者CVD的发生率(67.9%)比早中期组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和LVH,其CVD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在早中期阶段CVD的发生率即存在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