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small-bowelcompletionrate,SMCR),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102例患者胶囊内镜检查情况。结果79例患者完成全小肠检查。其中,胃平均通过时间(gastrictransittime,GTT)为48.5min.小肠平均通过时间(small—boweltransittime.SMTT)278.3min;年龄、胃通过时间大于90min为影响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的因素(P〈0.05)。结论年龄、胃通过时间对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有影响。对于年龄大于60岁、GTT延长超过90min者需提前干预,提高胶囊内镜完成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生素应用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者胃内酸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的影响。方法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的住院患者156例。急诊胃镜检查见溃疡面有裸露血管出血者于胃镜检查时立即于内镜下行钛夹止血,所有患者均予以奥美拉唑静脉应用,治疗3~5d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给予酸化^14C-UBT。阳性者予以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后,改用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阴性者即予以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两组均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结果15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急性出血的初治住院患者,PPI抑酸治疗3~5d后,予酸化^14C-UBT,结果Hp阳性123例(123/156;78.8%)。其中近2周内应用过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40.0%,而未曾应用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92.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1个月后对所有原33例Hp阴性者复查^14C-UBT发现,近2周内未应用抗生素者,复查时9例中仅1例阳性(11.1%),而曾应用抗生素24例中16例转为阳性(6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内应用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影响酸化^14C-UBT的结果。结论近期内应用过抗生素者既使行胃内酸化^14C-UBT仍不能消除其影响,仍有较高的假阴性率。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胃内酸化^14C-UBT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以甘肃榆中产紫花苜蓿为原料,研究苜蓿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对不同采摘时间苜蓿中的黄酮含量进行对比。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原理,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三因素三水平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黄酮提取率的二次回归方程,确定提取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苜蓿黄酮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68%,料液比1∶35(g/mL),提取时间60分钟。该条件下黄酮提取率预测值为1.7707mg/g,验证值为1.7643mg/g。不同采摘期苜蓿以5月10日采摘黄酮含量最高,达4.0490mg/g。结论:甘肃榆中苜蓿不同生长时间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5月中旬采摘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结肠运输试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分型中的价值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运输试验方法在慢性功能性便秘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一次性口服20粒不透X线标志物后每24h连续7d摄片对20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结肠运输试验。测定全肠道通过时间及其结肠分段时间和传输指数,分别按3d(“3d法”)和7d(“7d法”)诊断标准判断为正常、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和混合型(MC)。结果正常传输型便秘超过半数,“3d法”和“7d法”分别占69%和54%。“3d法”140例全肠道通过时间“正常”者,按“7d法”计算,21%(30/140)结肠分段通过时间延长(则STC),其中右侧结肠延迟、左侧结肠延迟和左右结肠均延迟分别为67%(20/30)、13%(4/30)和20%(6/30);未发现OOC。“3d法”诊断为单纯OOC者,“7d法”则大多同时合并存在STC。“7d法”64例STC,右侧结肠延迟、左侧结肠延迟和左右结肠均延迟分别为43%(28/64)、27%(17/64)和30%(19/64)。结论3d法可大致区分肠道通过时间是否延长。“3d法”肠道通过时间延长者,应按7d法计算结肠分段时间以进一步区分STC之具体肠段以及OOC是否合并存在STC或本身为STC。  相似文献   
6.
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检出结直肠新生物的金标准,但它并非完全准确无误,检查过程中各类病变的漏诊屡见报导,如何降低结肠镜检查中息肉的漏诊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在此之前需要对结肠镜检查息肉的漏诊情况及与漏诊率相关的因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拟对本院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漏诊率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以针对性采取相应策略来降低息肉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1岁,因"发现胃底隆起性病变6年,腹胀2年"于2009年7月入院.患者2003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单发息肉、胃底隆起病变,行息肉电凝术治疗,胃底隆起病变未进一步治疗.2006年腹部CT检查示胃底贲门区囊性占位病变,考虑良性,来自胃壁浆膜下可能,未处理,期间一直无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中息肉的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再次肠镜检查并行肠镜下息肉切除者250例,计算其息肉患者漏诊率及息肉漏诊率,分析临床数据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50例患者共发现息肉743枚,其中有76例漏诊息肉共计144枚。息肉患者漏诊率为30.4%(144/250),息肉总体漏诊率为19.39%(144/743);息肉漏诊率与息肉大小(χ2=106.6,P<0.05)、山田分型(χ2=19.15,P<0.05)显著相关;炎性、腺瘤性、潴留性等多种病理类型息肉都存在一定程度漏诊。结论:大肠息肉在肠镜检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漏诊率与息肉大小、形态有关,小的扁平息肉最易漏诊,不同肠段息肉漏诊率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娅敏  马好文  孟淑娟 《中草药》2013,44(22):3245-3252
紫花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称号,具有抗氧化、抗菌、护肝、止痛镇痛、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改善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紫花苜蓿中已分离或检测到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今后该植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指经口、阴道、结肠、膀胱等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到达腹腔,在内镜下完成手术操作,实现对腹腔、盆腔疾病的微创治疗。其具有术后体表无瘢痕、术后疼痛轻、微创、美观、住院时间短、麻醉风险小、费用低等优点[1]。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NOTES入路的建立和关闭问题[2]。经胃壁是目前研究最多、经验最成熟的NOTES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