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关怀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以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分结果进行分组,0~6分为家庭功能障碍组(障碍组),7~10分为家庭功能良好组(良好组)。分别比较其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0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家庭功能良好者41例,APGAR评分为(8.21±0.74)分,家庭功能障碍者29例,APGAR评分为(4.27±0.58)分,两组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APGAR各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者。家庭功能良好组患者MLHFQ情绪领域、其他领域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身体领域评分无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AP-GAR与MLHFQ多个因子评分及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关怀度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 心脏荨麻疹是近年来才被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心脏过敏反应,其为Ⅰ型变态反应,属于变态反应性心脏病的一种。为探讨其与机体其他器官变态反应的关系,观察其发病、发展及愈后情况,本文对164例无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血管病的过敏反应患者,进行ECG观察:其中男性78例、女性86例,年龄12~43岁,平均32.1岁。均于发病初诊时进行常规十二导联ECG检查,对ECG异常者进行脱敏及对症等治疗,待过敏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后复查ECG,若复查后变正常者诊为心脏荨麻疹:反之,ECG改变为原发性。结果发现心脏尊麻疹6例,占3.7%,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食物引起者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强迫症(OCD)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单纯认知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比较治疗1,3,6个月后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71%,对照组有效率42.7%,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得分在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8.86±6.47)分,(17.10±7.加)分;(15.16±6.88)分,(12.70±7.31)分;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58例,占85.0%,出血组与梗死组其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心电图的异常类型较多,可以是起博点异常、传导异常、复极异常等,如各类早博、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束支阻滞传导、ST-T改变、明显U波、Q-T延长及心肌梗死样改变等。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脑梗死的部位、面积密切相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其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与出血量小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出血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较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伤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心电图异常多为可逆性,随着脑卒中病情的控制、好转,其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及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并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测定 ,观察临床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研究组心理行为干预前 ,SAS、SDS评分分别为 6 2 . 31± 8 .2 5 ,6 5. 13± 7 2 0 ,对照组为 6 1. 82± 9 6 ,6 6 . 2 3±8 .0 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心理行为干预后各时段SAS、SDS评分研究组明显减小 ,1周、2周、4周SAS评分分别为 5 3. 2 1± 6. 74 ,4 7. 2 3± 7. 18,4 4 . 5 9± 4 18;SDS评分分别为 5 8 2 1± 5 . 89,4 9 2 0± 6. 14 ,4 5. 4 3± 4 . 79,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及心电图指标 ,如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及QTc、QTa、ΣST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的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 ,减轻心电图变化 ,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CHD)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住院确诊的95例老年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对患者进行测评.根据GDS得分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GDS评分>10分者为抑郁组,其他为对照组.抑郁组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干预4周后抑郁组GDS评分[(11.87±4.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51±6.01)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2周后抑郁组GWBS得分[(48.57±12.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1.29±10.52)分],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仅GWBS得分在治疗4周后较干预前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2周后抑郁组GQLI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维度的得分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社会功能至干预4周后抑郁组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在干预2周后其GQLI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的得分即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对照组仅在治疗4周后其总分及躯体功能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缓解老年CHD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心性猝死(SCD)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死因之一,对此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观察到一些常见的诱因、先兆,对SCD的预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仍有一些少见的先兆、诱因尚未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招致院内SCD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SCD的发病规律,以做好其预防及抢救工作,现将我院1979年1月~1991年12月遇到的13例少见先兆诱因的院内SCD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及方法 本文病例均系1979年1月~1991年12月住院病例,分析每例入院后猝死时的临床及心电图(ECG)资料,文中所述“猝死前”指猝死发生前3天内,猝死先兆为此期内的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 按Goldstein1982年提出的标准:突然症状加重,出现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并在1小时内死亡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AMI临床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25例AMI患者分别进行SAS、SDS测定,按有无焦虑、抑郁分组,对其院内的临床及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6%、44.8%的病例分别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焦虑、抑郁者VT-Vf及/或SCD、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焦虑、抑郁情绪者(P<0.05)。而AMI发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血清酶谱及非SCD死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病例发生焦虑、抑郁情绪,是引发冠脉事件、SCD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AMI患者的病情演变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患者生存质量的社会及临床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确诊的66例GD患者和66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调查和测量分析.结果 测得GD患者SF-36量表8个维度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GD患者要和正常对照组得分生理功能为[(70.45±19.25)分,(92.8±6.51)分,t=8.898,P=0.001];生理角色限制为[(39.42±39.00)分,(90.97±21.67)分,t=8.582,P=0.001];躯体疼痛为[(79.36±19.18)分,(85.98±12.88)分,t=2.453,P=0.017];社会功能为[(75.95±19.46)分,(83.79±13.17)分,t=4.457,P=0.001];情感职能为[(37.88±40.04)分,(71.21±41.30)分,t=5.732,P=0.001];精神健康为[(52.91±17.31)分.(68.67±13.33)分,t=4.519,P=0.001].SF-36总分、牛理健康综合得分和心理健康综合得分均与年龄、文化程度、临床症状计数正相关(P<0.05).G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症状计数、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GD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影响GD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临床症状计数、年龄和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作用。方法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健康中老年人体检者共1860例连续监测24h,并详细记录其检测时间内活动情况。结果86例有SMI的发生;SMI发作的次数,ST下移最大、最长时间均以上午6~12点为多;ST段下移越严重,下移时间越长,合并心律失常越多。ST段下移多发生于休息及日常轻度活动时。结论SMI与心绞痛发作有同等的预后意义,可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加强其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