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感染西里伯瑞列绦虫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宣传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和锻炼我国血防队伍的新生力量,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血防事业,为我国血防事业培养人才,由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青年学术交流会将于2006年第4季度召开,届时将邀请国际及我国血吸虫病科研和防治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作专题报告。现将有关事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广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因素。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粪便虫卵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蛲虫卵检查采用透明胶纸拭肛法,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方法,并进行绦/囊虫病问卷调查。结果土源性线虫(钩、蛔、鞭、蛲)、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44.23%,检出7种虫种;其中,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52%、23.25%、11.37%、19.85%和3.71%。桂东、桂南地区总感染率较高(59.72%、47.98%);学生总感染率(45.69%)较其他职业人群高;瑶族人群总感染率(76.77%)较其他民族高。≤15岁组人群蛔虫感染率较高,钩虫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鞭虫感染者主要为5~15岁儿童。绦虫病主要集中在桂北和桂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融水县绦虫感染率最高(8.46%)。结论广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12年前比较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桂东、桂南地区感染率较高;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广西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及二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及二级结构,探讨他们的进化关系.方法 提取广西扇棘单睾吸虫DNA,PCR扩增并测定5.8S rDNA序列;登录GenBank获取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5.8S rDNA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将5.8S rDNA基因转换成5.8S rRNA.采用Zuker算法,构建5.8S rRNA分子二级结构;计算3种吸虫间的遗传距离和同源性,分析5.8S rRNA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特征.结果 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分子序列比较显示第81、83、84、129和143位共5个碱基发生变异,这些突变碱基均位于5.8S rRNA分子二级结构未配对碱基区,未引起5.8S rRNA二级结构的明显变化;与钩棘单睾吸虫比较,显示第13、27、49、66、99、152、157位共7个碱基发生变异,其中3个碱基发生在配对区,4个替代发生在未配对区,碱基变异引起两种吸虫5.8S rRNA二级结构的明显不同;广西扇棘单睾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和钩棘单睾吸虫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1和0.044,同源性分别为96.9%和95.6%.结论 广西人体扇棘单睾吸虫5.8S rRNA序列与扇棘单睾吸虫高度同源,二级结构无明显不同,与钩棘单睾吸虫同源性较低,二级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广西边境地区居民疟疾荧光抗体检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FAT)是疟疾血清学监测的重要方法,IFAT阳性率和疟史率显著相关,它反映疟疾感染的积累性结果,被认为是疟疾近期流行的一项综合指标。现将2005年两南边境地区居民1109份血样的IFAT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南丹和河南两地旋毛虫分离株COXl序列,鉴定两地旋毛虫的虫种。方法:分别提取2个分离株基因组DNA,PCR扩增COXl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已知旋毛虫种相应基因序列比较。结果:我国2个旋毛虫分离株和T.spiralis的COXl序列长度相同,为419bp;南丹和河南分离株与T.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8.8%。南丹与河南分离株之间为99.8%;两地分离株与其它旋毛虫种的相似度低于90.8%。南丹和河南分离株与T.spiralis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0.003。两地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与其它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O.101。2个系统发生树中,我国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100和99。结论:推断广西、河南两地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5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广西德保、南丹两地旋毛虫分离株。 方法 PCR扩增2个分离株5S rDNA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旋毛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广西德保、南丹2地旋毛虫分离株和GenBank中Trichinella spiralis的5S rDNA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695 bp;变异位点4个,与T. 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9.1%,与GenBank中其他相应基因的相似度低于94.2%,2个分离株之间的相似度为98.8%。2个分离株之间及与T. spiralis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4;而与其他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056;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简约法(MP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中,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96及99。 结论 初步鉴定广西德保和南丹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相似文献   
7.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8.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广西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5~1989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的病原学、昆虫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和12.7mf/60μl,下降至1986年的0.002%和6.5mf/60μl,1987~1989年连续3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1989年对致倦库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丝虫抗体阳性率(IFAT)为1.53~4.21%。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广西已有效地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两地区旋毛虫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毛线虫(简称旋毛虫)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曾在广西多次暴发,我们发现广西暴发的旋毛虫病比北方的旋毛虫病似有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的特点[1,2].为探讨广西旋毛虫与北方地区旋毛虫是否属于不同的虫种,我们对广西旋毛虫进行了研究,并用河南旋毛虫虫株作对照,本文就形态学部分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