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研究进展许光瑞(浙江天台县人民医院天台317200)ProgressintheStudvonEpidemicHemorrhapicFeverXuCuangrui.(Tiantaipeople′sHospital,Tiantai,Tiant...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环磷酰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0例),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又以环磷酰胺加党参、黄芪(45例)和环磷酰胺加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Poly I:C)(21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对部分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和疗效比较。治疗后的三组患者其免疫功能即趋恢复,同时临床症状也显著改善。其中环磷酰胺加党参、黄芪和环磷酰胺加 Poly I:C 组的疗效较单用环磷酰胺者为优,且淋转率的回升也较明显;环磷酰胺加 Poly I:C 的退热效果尤较前两组为佳。126例中124例治愈,2例死亡,病纯率1.58%。本文并对治疗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多年来一直受病毒学说的影响,认为是病毒对人体血管的直接损害而导致发病。因此,缺乏有效治疗措施,仅限于对症处理,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5.
C_3裂解产物和补体组分测定有助于补体参与各种疾病的研究。以 C_3裂解产物 C_3c和补体成份 C_1,q、C_3含量变化作为指标,可见热聚 IgG(60mg/ml)和菊糖(20mg/ml),在体外能较强地激活人血清补体系统;热聚 IgG 激活人血清补体系统为经典激活途径,菊糖则表现为旁路途径。应用上述补体激活实验模型作为阳性对照,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129例)、病毒性肝炎(68例)和感染性腹泻(20例)的补体激活率,三组患者循环血中的 C_3c 检出率分别为44.1%、17.6%和0%。对三组患者补体激活途径和强度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损伤,小血管的变化可能是病毒及其毒素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的结果。组织细胞缺氧也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近年来,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中Ⅷ因子相关抗原,也证实了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本文从测定6-酮前列腺素F_(1α)(PGF_(1α))的能力,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状况及其发病中的作用。 材料 1986年12月~1987年1月,从本院和浙江天台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患者6例、出血热发热期3例、休克期5例(其中重型休克3例),局部取1~1.5cm长的小静脉标本。 方法 取正常入枸橼酸抗凝血,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血小板浓度调节至200×10~9/L后加入50μlTris缓冲液,再加ADP最终浓度达2μm、观察2~3min,作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为空白对照。后将冷冻的活组织取出,称重,加入一定量4℃ Tris缓冲液、制成2%浸出液,置4℃冰浴,于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现状许光瑞,王嘉瑞流行性出血热(EHF)治疗发展与发病机制研究密切相关。研究证实[1],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血循环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细胞内大量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血...  相似文献   
8.
1986~1988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小静脉活检工作,获取发热期患者小静脉标本8份、休克期患者标本20份(其中14份重度休克)、对照组小静脉标本8份。测定了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能力及其6-酮-前列腺索F_(1α)(6-k-PGF_(1α))含量。结果表明,重度休克患者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抑制作用,而其他各组小静脉浸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同时测定各组浸液中6-k-PGF_(1α)含量,发现浸液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能力与其6-k-PGF_(1α)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钡中毒临床上少见,本院收治3例,兹报道如下:例:女性,37岁,于1984年9月16日上午5时30分服毒,即被送本院。神清,因毒物性质不明,作一般服毒处理,留急诊室观察。上午10时,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及阵发性反复短串室速,心肌损害,U 波明显,给利多卡因静滴。下午3时30分,出现四肢瘫痪,昏迷,经调查证实毒物为碳酸钡收治住院。体检:T36℃。P70次/分,R20次/分,BP0。深昏迷,脉细,唇绀,两肺正常呼吸音。心律不规则,四肢软瘫,深浅反射消失。血钾3.0mEq/L。给予吸氧,扩容,升压,补钾,利多卡因静滴及二巯基丁二酸钠静注。终因发现中毒病因较迟,抢救无效,于次日上午3时50分死亡。例2:男性,4岁,因误吃氯化钡作发酵剂做成的馒头3只,出现呕吐,腹泻6小时,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四肢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7岁,因误吃杀鼠用面粉饼一只(内含磷化锌0.5克)48小时,解酱油色尿伴阵发性腹痛及昏睡37小时,于1978年4月23日入院。体检:体温37.3。C,神志模糊,巩膜黄染,皮肤口唇粘膜苍白,全身无出血点或瘀斑,浅在淋巴结不肿大,心率118次/分,规则,心前区听到Ⅱ~Ⅲ级收液期杂音,肺无殊。肝肋下2厘米,剑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