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替罗非班组,临床观察围手术期的各项并发症指标。结果: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地减少PCI术后缺血事件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有增加。结论:严格掌握替罗非班临床应用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减少替罗非班副作用有效方法,临床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认为炎症过程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上起了关键性作用,参与了从白细胞的黏附到血栓的形成全过程,细胞黏附分子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作者检测了氟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以探讨其对冠心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组40例、PTCA治疗成功组45例及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组25例,并在静脉溶栓及PTCA前、治疗后2、4、12、24、48小时分别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各组P选择素均在治疗2小时后升高,而静脉溶栓成功组及PTCA组P选择素在12小时内回落至基线水平;PTCA成功组明显比静脉溶栓组P选择素提前达到高峰,亦提前回落至基线水平;静脉溶栓失败组P选择素24小时后仍持续高水平。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是明显升高的,且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可能可以作为血管再通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轻度亚低温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aCO2)和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6例中重度AR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处理原发病,小潮气量通气,俯卧位,镇静肌肉松弛(以下简称肌松)及支持对症治疗等]。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24h后给予轻度亚低温干预,维持核心温度(肛温)34℃,对照组维持核心温度(肛温)37.5℃。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6h、24h、48h的PaCO2,外周血和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s,TNF)-α]的变化。结果 组内比较,亚低温组PaCO2、IL-1β、IL-6、TNF-α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亚低温组PaCO2、IL-1β、IL-6、TNF-α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度ARDS患者应用轻度亚低温治疗,降低了PaCO2,减轻全身和肺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再灌注治疗(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清黏附分子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组(A组,n=40)、PCI治疗成功组(B组,n=45)及替罗非班+PCI治疗成功组(C组,n=40),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24、48小时不同时段分别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P选择素水平有显著性的下降(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有效降低血清黏附分子水平,有益于减少急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荧光引导下行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46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荧光引导下行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结果经治疗和护理,46例行荧光引导下脑恶性胶质瘤切除术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精细的术后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缺血再灌注心室肌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形态变化及触发活动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心外膜接触电极记录单相动作电位,观察在体兔心室肌缺血/再灌注期不同时段MAP各参数的变化。结果:(1)在缺血区,MAP振幅(MAPA)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缩短,在再灌注期仍未恢复正常,MAP的90%复极化间期(MAPD90)、MAPD50随着时间延长而缩短,而MAPD90改变尤其显著;(2)急性心肌缺血后5minMAP的心室复极离散度(MAPDd)显著增大(P<0.01),缺血30min时达到最大值。再灌注早期MAPDd也明显增大(P<0.01);(3)30%的缺血性心律失常及70%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早期后去极化(EAD)有关,EAD振幅与室性早搏(VPB)的启动电位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MAP的特征性形态变化是判断心肌缺血的一种简易、快速、可靠的方法;MAPDd增大是形成缺血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电生理指标之一;EAD可能是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赖金狮  许佳俊 《首都医药》2006,13(24):21-2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组40例、PTCA治疗成功组45例及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组25例,并在静脉溶栓及PTCA前、治疗后2、4、8、12、24、48小时分别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各组P选择素均在治疗2小时后升高,而静脉溶栓成功组及PTCA组P选择素在12小时内回落至基线水平;PTCA成功组明显比静脉溶栓组P选择素提前达到高峰,亦提前回落至基线水平;静脉溶栓失败组P选择素24小时后仍持续高水平。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是明显升高的,且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血管再通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显著减少(P〈0.05),QTcd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并未发现该药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缩小QT离散度,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可降低恶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0.
许佳俊  赖金狮 《中国医药》2010,5(9):814-8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同时根据阿托伐他汀的用量,将阿托伐他汀组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mg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量血浆P选择素水平.结果 3组治疗前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选择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分别为(119.2±78.9)μg/L,(88.8±63.9)μg/L、(56.4±53.1)μg/L,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其中阿托伐他汀40 mg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与10 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使冠心病血浆中P选择素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其能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聚集有关;早期予强化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