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充分肯定。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开展了许多复杂的腹腔镜肝脏手术,但仍然缺少对腹腔镜肝脏手术相关领域整体研究进展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分析腹腔镜肝脏手术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相关人员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腹腔镜肝切除术相关的英文文献(论著或综述),发表日期限定为199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运用Excel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得到年度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发文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基本概况,运用VOSviewer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 检索获得4 437篇文献,数据显示,日本为腹腔镜肝切除术领域中发文量最大国家(647篇),中国(617篇)和美国(523篇)分别位于第二、三。发文量最大的前3名作者分别是美国的Gayet Brice(70篇),韩国的Han Ho Seong(58篇)和日本的Wakabayashi Go(58篇)。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肿瘤患者的远期疗效、肝脏亚段的切除、机器人手术以及提升手术安全性等方面。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已被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中国研究者未来不仅需要关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还应积极开展多中心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进展期胆囊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临床研究,362例研究对象.新辅助治疗后临床获益率为73%(95%CI:0.68~0.78,P<0.01)、手术切除率为36%(95%CI:0.21~0.52,P<0.01)、R0切除率96%(95%CI:0.90~0.99,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CI:0.02~0.40,P=0.0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生存期均值差为29.51个月(95%CI:22.5~36.4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辅助治疗对进展期胆囊癌手术切除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许丁伟  黄洁  龙奎  孙敏 《腹部外科》2014,27(1):38-40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肝总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37例接受腹腔镜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以及术后胆瘘发生率.结果 37例均完成腹腔镜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手术时间为(275.4±12.3) min,术中出血量为(83.1±6.3) ml,切口长度为(5.8±0.7) cm,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为(43.3±3.2) h,术后住院时间为(12.6±2.2) d.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胆瘘发生率均为5.4%.结论完全腹腔镜肝总管-空肠吻合术安全有效,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机器人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比较机器人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R0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采用RevMan 5.4软件处理数据, 计算合并的优势比(OR)及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4篇研究, 共2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其中男性177例, 女性90例, 年龄(58.8±5.7)岁。267例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 165例纳入开放手术组, 102例纳入机器人手术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MD=-103.96, 95%CI:-216.90~8.98, P=0.070)、术中输血率(OR=1.32, 95%CI:0.43~4.07, P=0.630)、R0切除率(OR=1.41, 95%CI:0.71~2.81, P=0.330)、淋巴结转移率(OR=1.62, 9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手术经验分享。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0例病人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结果 10例病人中女性7例,男性3例,年龄(54.8±7.4)岁,10例病人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或腹腔镜辅助。手术时间为(224.00±34.46)min,术中出血为(101.00±34.43)ml,术后通气时间为(1.60±0.70)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40±0.52)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20±0.42)d,术后住院时间为(9.70±1.77)d,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肠梗阻、肺部感染。结论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生活质量高,对于合适的病人能取到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病例数较少,缺乏相关对比分析,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经验、中转开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45例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是否中转开腹、年龄、性别、术后病理诊断、既往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结果:42例行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3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因术中出现不可控的大出血,1例为肿瘤位置不能充分暴露,中转开腹率6.67%。手术时间平均(80±25)min,出血量平均(150±55)ml,术后平均住院(7.1±1.5)d。除术中出血及暴露不充分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外,上腹部手术史(P=0.016)、病程(t=3.94,P=0.013)也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结论: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上腹部手术史、病程也是中转开腹的因素之一。术前评估患者的既往手术史、病史、肝功能、凝血等情况极为重要,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但因为肝脏血供丰富、体积较大,对术者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相比于术中胆道造影,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术中胆管显像更加清晰优势。国外研究已证实ICG荧光影像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目前国内关于ICG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再次胆道手术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报告笔者在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中应用ICG荧光影像技术的初步经验,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术中采用ICG荧光显像技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术中未采用该技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60 min,经肘静脉注射2 mL(总剂量5 mg)ICG注射液,术中利用近红外光三维显像胆管。结果 共纳入18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104。观察组胆道ICG荧光影像系统成功率为93.75%(75/80)。观察组的术中平均胆道识别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5 min vs. 39 min,P<0.05),而两组间其他术中指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通气时间、胆汁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7.13 d vs. 10.35 d,P=0.032)。结论 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中应用ICG荧光显像技术实现胆管系统的可视化,可以避免术中因对胆道系统识别不佳而导致的副损伤。这一技术的应用对再次胆道手术安全有保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利用CT影像资料建立门静脉系统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压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2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56岁。27例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期间测量门静脉压力值。将患者CT影像资料导入医学三维软件,重建门静脉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计算所得边界条件,计算门静脉压力预测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门静脉压力实际测量值与软件预测值的相关性。结果2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支架置入前门静脉压力实际测量值(3783±930)Pa,预测值为(4238±1218)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压力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呈正相关(r=0.402,95%CI:0.026~0.678,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基于CT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所测得门静脉压力值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实际门静脉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