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1资料和方法(1)资料:老年男性、女性各30例,年龄在60-86岁。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力衰竭分级标难,心功能均在Ⅳ级。Isoket组冠心病20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肺冠心2例,心肌病2例。西地兰组,冠心病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肺冠心1例,心肌病2例。心率范围:Isoket组112-148次/min,26例窦性心律,4倒房颤心律;西地兰组110-160次/min,24例窦性心律,6例房颤心律。血压范围:Isoket组,16-26/10-13.5kPa,西地兰组,16.5-25/10.5-13.5kPa。(2)方法:全部病人为留院观察病人,一经诊断心功能Ⅳ级后(NYHA)…  相似文献   
3.
袁佶 《医学综述》1999,5(11):520-522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主要病理改变。现经深入研究发现,AS是一多因素疾病。在非感染性方面: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已被证实的危险因素;在感染性因素方面:近10年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灶中可频繁的找到肺炎衣原体抗原和DNA,且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亦证明高滴度的肺炎衣原体抗体与CHD密切相关。7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感染了Marek’s病病毒的鸡可引起AS。这一发现提示感染和CHD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随着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关系的发现,更推动了人们对感染因素和先前认为非感染疾病的研究。经20余年的相关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新西兰白兔(NZW)作为Cpn感染和AS的模型,来进一步探索Cpn和AS之间的关系。方法35只健康NZW兔分为4组,分别为Cpn感染组(I)、Cpn感染组同时予以高脂饮食组(HI)、高脂饮食组(H)和对照组(C)。I和HI组于实验1、3周经鼻腔每次感染1mlCpn(1×106IFU/ml)。H和HI组同时喂予高脂饲料。初次感染后12周全部处死,取心、肺、肝和血管组织进行病理学、直接微量免疫荧光(IF)和PCR检测。结果HI组血管组织最大内膜厚(MIT)和斑块面积指数(PAI)均大于H组(P<0.05)。I组血管未发现AS病变。Cpn抗原和DNA在10只HI组家兔中检测到。结论Cpn感染和高脂饮食可促进并加重AS病变。  相似文献   
5.
肺炎衣原体(Cpn,又称TWAR)是1989年新命名的衣原体属中的第3个成员[1]。起初它被认为是一致鹦鹉热的微生物,后证实可致儿童和成人肺炎、鼻窦炎、喉炎等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据流行病学调查,它在人群中感染普遍,发病率高。早在1988年...  相似文献   
6.
数十年来,一组被称为奇特细菌的衣原体使微生物学家感到一系列的惊奇。以前原认为这些病原体只使鹦鹉生病,由于它只能在动物细胞中繁殖,曾被认为是一种病毒,后来证明数种性传播疾病与农原体有关。在80年代,微生物学家又发现一种少见的梨状衣原体新种即肺炎在原体,是一种能引起肺炎的菌株,由其引起者约占肺炎病例的10%左右,并且前后许多人已受到过感染。当今,衣原体的自然史正在发生一个更惊人的转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肺炎衣原体和动脉粥样硬化(AS)存在联系(在美国,动脉阻塞或硬化占死亡者的50%)。据美洲医学院心脏病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分子克隆技术、随机引物法用非放射性Digoxigenin标记制备pBR322-HBV-DNA全基因探针(7.5kb)、单纯HBV-DNA全基因探针(3.2kb)及经BgLⅡ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片段HBV-DNA探针(2.4kb)。通过检测130份血清HBV-DNA,比较三种探针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分子克隆技术、随机引物法用非放射性Digoxigenin标记制备PBR322-HBV-DNA全基因探针、单纯HBV-DNA全基因探针及经BgLⅡ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片段HBV-DNA探针。通过检130份血清HBV-DNA,比较三种探针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冠状粥动脉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探索肺炎衣原体(Cpn)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了61例冠心病患者与6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pnIgG和IgM抗体。结果 患者组IgG抗体阳性率为78.7%,对照组为54.1%;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和6.6%。两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此外,两组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尤具有显著性。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