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瘤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microRNA(miRNA)对结直肠癌转移的作用包括调节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通过与靶基因mRNA互补位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RNA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150例胃癌手术治疗颈后因素的分析,探讨合理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方法对1987-1997年间收治的150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100例,姑息性切除术43例;采用AJCC胃癌TNM分期,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4.7%、40%、27%;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60.0%、56.0%、42.9%及9.3%、7.0%、0.0%,两组术后3、5、10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极显著,P值均<0.0001;根治性切除组中切缘癌残留占2%,D≤N占64%.结论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影响本组胃癌手术治疗颈后的关键因素,胃癌姑息切除、切缘癌残留及D≤N等可能为影响胃癌手术治疗预后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蔡国豪  余娜 《海南医学》1999,10(3):178-179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早期胃癌62例,Ⅰ型5例,Ⅱ型37例,Ⅲ型20例,60例作R2术式,7例有淋巴结转移,第Ⅰ站转移率为12.96%,第Ⅱ站转移为3.8%。本文着重讨论早期胃癌诊断应重视癌前病变的纤维胃镜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卫平  蔡国豪 《海南医学》1999,10(3):154-155
报告1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由于早期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确诊时多数较晚。症状常与肿瘤的部位有关,早期症状有上腹部胀痛,呕吐,消化道出血及进行性贫血和黄疸。本组7例行姑息性手术的存活期是3-8个月,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存活期最短11个月,最长3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5-FU区域化疗是否可以减少大肠癌手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方法 1994年4月至1998年7月我们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17例患进行了研究,手术中按随机分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5-FU 500mg/m2,连续7d,对照组不插管。所有患至少随访4年。结果 门静脉插管化疗的不良反应与全身化疗一样,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和造血功能抑制,但都较轻微,可以耐受。对照组肝转移13(13/60)例,治疗组肝转移3(3/57)例(X^=5.1,P<0.05)。结论 大肠癌手术后门静脉插管化疗可减少肝转移的发生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忍受的,它是值得广泛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对患者胃肠功能和肛肠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式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和肛肠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AS、MTL、VIP等指标水平呈先降低后上升的“正V”趋势,在术后第1天和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但是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比较稳定,在第14天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RP、MSP、HPZ、MTV均在2周内明显降低,1个月后又开始逐渐升高,RRP和AIRT则先升高后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PWF水平无明显变化。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来说对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肛肠动力学造成的影响更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音猬因子(Shh)蛋白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54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MMP-9、Shh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MMP-2、MMP-9、Shh蛋白阳性表达比例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MMP-2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633),MMP-2与Shh表达呈正相关(r=0.413),MMP-9与Shh表达呈正相关(r=0.527)。胃癌组织MMP-2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MMP-9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类型、淋巴转移有关(P<0.05);Shh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MMP-2、MMP-9、Shh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三者可能相互协同或调解对肿瘤的分化、侵袭与转移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年6月至1998年12月57例完整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通过分析患者胃镜下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以求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内镜下行粘膜切除术提供依据。 一 资料和方法 (1)本组共57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6岁。患者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癌后均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2)统计并分析癌灶大小和内镜下分型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二 结果 (1)组织学分型:本组57例中腺癌40例,占70.2%;印戒细胞癌16例,占28.l%;另1例为未分化癌,占1.7%。(2)浸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采用x2检验和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3 289例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50%(199/3 289).男性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 =2.17,95% CI:1.54 ~ 3.06,P<0.05);新辅助化疗亦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1.53,95% CI:1.00~2.32,P<0.05);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4.80,95% CI:2.98 ~7.73,P<0.05);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OR=1.60,95%CI:1.14~2.23,P<0.05);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 =0.46,95%CI:0.27 ~0.78,P<0.05).而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防性肠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OR=0.66,0.91,1.25,0.78,95%CI:0.36~1.20,0.55~1.51,0.75 ~2.09,0.50 ~1.23,P>0.05).结论 男性、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输血、低位直肠癌、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一针法手术技巧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二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46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需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术患者,所有患者拉出回肠肠管后,采用一针法缝合穿过回肠系膜中间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固定,继而开放造口.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生造口黏膜与皮肤分离、造口回缩、脱出、造口肠坏死、造口狭窄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3个月后均完成造口回纳手术.结论 本术式简单,耗时少,易掌握,易推广,并发症少,便于回纳,适合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需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