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HSPG的影响。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实验用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葛根素治疗组。治疗16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BS)、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分离主动脉,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动脉内膜HSPG表达。结果 造模2组大鼠均出现血脂异常及主动脉病理形态改变。葛根素能改善基本状况,葛根素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三酰甘油(P〈0.05)、胆固醇(P〈0.05)、低密度脂蛋白(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糖化低密度脂蛋白(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05);葛根素增强主动脉硫酸肝素蛋白(P〈0.05)作用。结论 葛根素可以通过增强硫酸肝素蛋白对糖尿病主动脉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临床及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状况。方法 对某院2002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足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Wagner分级3级及以上糖尿病足47例;足部蜂窝织炎34例,足坏疽30例,发热24例;治愈20例,好转44例,未愈自动出院3例,病死3例。其中60例患者培养出病原微生物94株: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各46株(普通培养81株,厌氧培养11株),真菌2株。单一菌感染31例;混合菌感染29例(主要是粪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及肠杆菌科细菌的混合感染),其中Wagner分级3级及以上糖尿病足者25例(86.21%),截肢及死亡病例均在此组,其多重耐药株分离率高达57.58%。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94%,G^-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糖尿病足细菌混合感染者多为Wagner分级较高者,且多重耐药株分离率较高,预后较差;早期联合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足感染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脾脏T淋巴细胞凋亡在完全弗氏佐剂 (CFA)预防非肥胖性糖尿病 (NOD)鼠糖尿病中的作用 ,4 2只NOD雌鼠随机分成CFA组 (2 1只 )和磷酸盐缓冲盐水 (PBS)组 (2 1只 ) ,3周龄时于鼠后脚板注射CFA 5 0 μl 只和PBS5 0 μl 只。按不同的观察时间分 6周、12周和 30周 3个观察组。采用TUNEL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脾脏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 :CFA诱导脾脏成熟的CD4 + T淋巴细胞凋亡 ,但不能诱导成熟的CD8+ T淋巴细胞凋亡 ;CFA能预防NOD鼠糖尿病的发生。提示CFA可通过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凋亡 ,以减少外周的CD4 + T淋巴细胞 ,达到预防NOD鼠 1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女性肌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肌少症为老龄化进展过程中以骨骼肌质量及力量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并伴有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国际上关于肌少症的诊断及筛查方法尚未统一,多个组织先后制定了肌少症共识,提出肌少症的诊断切点,临床实践中使用握力、步速等方法来评估老年人肌肉情况。绝经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状况,与自然衰退的雌激素水平相关,易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的降低,增加肌少症患病率。绝经后女性肌肉组织的质量、功能以及肌肉组织的成分发生变化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还受营养、运动、环境、遗传等其他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目前尚没有明确关于肌少症的治疗药物,但现有证据认为阻抗运动、膳食营养、性激素替代治疗等对于改善老年绝经后女性肌肉的质量及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绝经与肌少症的关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肌少症的诊断及绝经后激素变化和增龄与肌少症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皮素 1(ET 1)致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加的介导途径。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按培养条件不同分为正常对照组、ET 1组、阻断剂(RG50864)干预组及氯沙坦干预组,分别培养24?h。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V型胶原(Col IV)、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RT PCR法测定培养系膜细胞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B(PDGF B)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 B蛋白的表达。结果① 在外源性ET 1作用下,上清液中Col IV、Fn蛋白含量、系膜细胞PDGF B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以10-7mol/L ET 1作用最为明显。RG50864呈浓度依赖方式抑制ET 1所致的Col IV、Fn分泌增加(P<0.05);② 氯沙坦能抑制ET 1所致系膜细胞PDGF B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减少上清液中Col IV、Fn蛋白的含量(P<0.05)。结论① ET 1能够刺激ECM分泌增加并促进系膜细胞合成PDGF B,ET 1所致的系膜细胞ECM分泌增加可能部分由PDGF B介导;② 氯沙坦可以通过拮抗系膜细胞PDGF B的产生进而减少ECM的分泌和沉积,从而产生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Ulnar-Mammary综合征(Ulnar-Mammary syndrome,UMS)是由TBX3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罕见单基因遗传病。本文报告1个UMS家系,先证者为15岁男性患者,表现为乳腺发育不良、尺侧肢体缺陷、身材矮小和发育迟缓。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其TBX3基因的第6外显子存在1294_1301dup变异。用Sanger测序验证家系中其他成员,结果提示患者母亲也携带同样的突变,但仅表现为左侧小指发育异常。仅单侧手指受累而无任何系统器官受累的UMS患者鲜有报道。予患者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治疗1年半,身高及第二性征均得到明显改善。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容易误诊漏诊,当诊断不明时,基因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胰岛素免疫干预对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鼠胰岛炎、B细胞凋亡和糖尿病的影响,并探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60只NOD雌鼠随机分为胰岛素处理组(n=34)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n=28),分别于4周、12周、20周、28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优泌林N(Humulin N)6U(60μL)+不完全弗氏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FA)60μL,对照组予PBS(60μL)+IFA(60μL)。于12周龄观察胰岛炎和胰岛B细胞凋亡;检测胰岛Fas和FasL的表达;测定血清IL-4和IFN-γ浓度,以及胰岛内I-Aβ^x7,IL-1β,IFN-γ,Fas,IL-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OD鼠皮下注射胰岛素加IFA组30周龄和52周龄时发病率仅为21.4%和28.6%,而皮下PBS加IFA组为71.4%和85.7%(P〈0.05)。胰岛素组胰岛炎积分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胰岛Fas抗原表达和B细胞凋亡率均比PBS对照组低(均P〈0.05)。胰岛素组胰岛内I-Aβ^x7,IFN-γ,IL-1β,FasmRNA表达较PBS对照组低(均P〈0.05),而IL-4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胰岛素组血清IL-4比PBS组高,IFN-γ比PBS组低(均P〈0.05)。结论: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诱导NOD鼠的免疫耐受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但不能阻断胰岛炎的进展。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使全身和胰岛局部T细胞由,Th1向Th2转型,从而抑制Fas介导的B细胞凋亡而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迅速,且致残、致死率高,其治疗需要及时地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转诊。目前我国就诊转诊流程繁琐,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均在线下开展,同时由于大多数足溃疡患者都伴有行动不便,这些原因导致糖尿病足患者不能及时得到规范化诊疗,甚至因为延误诊疗造成严重后果。医联体的出现与发展为患者的就诊转诊提供了绿色通道,人工智能及智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绝经后非老年女性人群循环中GDF1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及其是否可作为该年龄组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绝经后非老年女性人群空腹血清,使用GDF11特异性ELISA方法检测受试者血清GDF11浓度。对所有受试者后前位腰椎1-4及左侧髋部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使用SPSS软件进行GDF11浓度与BMD值相关性的分析。按血清GDF11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并计算组间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比值比。结果在此人群中,GDF11与骨密度呈负性相关。高GDF11人群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显著高于低GDF11人群组。高GDF11人群组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低GDF11人群组。结论在绝经后非老年女性人群中,血清GDF11浓度与BMD值呈负性相关;GDF11浓度升高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且可作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