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途径给予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43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3)。A组给予综合治疗,B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鼻空肠管注入大黄。结果:14d时B组肠功能及C-反应蛋白恢复时间有明显缩短。结论:鼻空肠管途径应用大黄能更有效地控制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全身炎症反应,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实现根治肿瘤的效果,但ESD手术操作时问长、技术难度高,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黏膜下注射液的停留时间长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Fujishiro等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应用透明质酸、甘油果糖混合液黏膜下注射,证实其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推荐其作为ESD优选的黏膜下注射液。  相似文献   
3.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对3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经密切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IST)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和内镜超声(EUS)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中心实施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间质瘤治疗21例,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压疮的湿性愈合疗法与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敷料对压疮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方法:将74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湿性敷料治疗组(实验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所花的时间和费用。结果:实验组各期创面治疗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压疮各期的换药费用比较,均P〉0.05,说明两组换药方法费用相当,湿性愈合敷料没有增加换药费用。结论:湿性愈合敷料治疗压疮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干性疗法,具有治愈率高、伤口愈合快、总体费用降低、护理总时数少及患者舒适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是诊断和治疗胆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我科于2005年6月~2007年8月对37例胆管疾病患者施行ERCP加EST治疗,现将术后观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是诊断和治疗胆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我科于2005年6月~2007年8月对37例胆管疾病患者施行ERCP加EST治疗,现将术后观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患者为入选对象,经超声胃镜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应用IT刀、HOOK刀等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①病变染色,电刀进行黏膜标记;②黏膜下注射;③环形切开;④黏膜剥离;⑤创面处理,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病变范围>4 cm者予置入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后第2、6、12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复发。结果 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病灶直径1.3~7 cm,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9%(47/48)。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灶区癌变3例,均为黏膜内癌。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9.6%(43/48)。术中出血8例,术后3例迟发性出血,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止血,余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穿孔2例,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间,溃疡创面均愈合,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SD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