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了解甘肃省风疹病毒流行情况,进行风疹野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方法2009—2013年从甘肃省风疹暴发和散发病例中采集具有风疹典型症状患者咽拭子标本255份,经用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to/SLAM)从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野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风疹病毒株进行基因型别检测分析。结果2009—2012年甘肃省共报告疑似风疹7964例,临床诊断7334例,实验室诊断630例,对送检的255份风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35株风疹野病毒,分离率为13.73%;分离鉴定出的35株风疹野病毒病例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共30株,占阳性毒株总数的85.71%,15岁以上的5株,占阳性毒株的14.29%;35株风疹野病毒流行株主要分布在甘肃省9个市、州的17个县、区。结论甘肃省2009~2013年风疹野病毒流行优势株为IE基因型,是甘肃省风疹病毒优势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运转状况,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甘肃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LN)血清IgM检测、病原学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监测系统(MSS)报告甘肃省疑似麻疹1275例,采集血清标本1242份,采集率97.41%;麻疹IgM抗体阳性710份,阳性率57.16%;检测风疹血清标本1198份,阳性率20.36%;2011—2012年共收到疑似麻疹、风疹咽拭子标本1019份,分离出58株麻疹病毒,鉴定为Hla基因亚型;分离出风疹病毒20株,为1E基因型;2011—2012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和血清复核符合率均为100.00%;全省14个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网络实验室,连续两年通过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血清盲样考核符合率96.67%,血清抽样复核符合率98.41%。结论2011—2012年甘肃省MLN运转良好,为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和麻疹流行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及流行特征变化趋势,为今后乙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2017年甘肃省既往乙脑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甘肃省乙脑发病及流行特征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7年甘肃省共报告乙脑病例1 018例。随着乙脑疫苗的使用,乙脑发病高峰间隔由3~4年改变为9~10年,地区分布从甘肃省东南部向中部蔓延,高发年龄由<14岁儿童转变成人,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至2017年的4.70%(χ2趋势=215.776,P=0.000);15~39岁乙脑病例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χ2趋势=1.29,P=0.256),平均占比为23.97%;≥40岁乙脑病例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6.52%上升至2017年的70.72%(χ2趋势=148.466,P=0.000)。职业分布由以农民、学生、幼托及散居儿童为主转变为以农民为主(χ2趋势=178.646,P=0...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蚊虫种类及所携带虫媒病毒分布状况。方法使用诱蚊灯于18:00至次日06:00进行蚊虫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后液氮保存并运送至实验室备检;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011年8月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7个县(市)共采集到蚊虫标本3属6种24028只,其中刺扰伊蚊最多,占采集总数的32.80%(7880/24028),淡色库蚊占30.26%(7272/24028);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到1株可以引起两种细胞(BHK-21和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株(GS11-155);此外在32批蚊虫标本中检测到病毒(库蚊黄病毒、盖塔病毒、辽宁病毒)基因阳性,对其中11批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1批为蚊传黄病毒,3批为盖塔病毒,7批为辽宁病毒。结论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且蚊虫携带多种虫媒病毒,包括蚊传黄病毒、盖塔病毒和辽宁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006-2010年夏秋季节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监测及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河西5市选取的8个市、区(县)辖区内县级及以上医院574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结果 574例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中以病毒性脑炎病例为主,占75.09%,1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为常见,占44.60%,多见于学生、农民、幼托及散居儿童。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多急性起病,以轻型、中型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痛、恶心、精神萎靡、发热、呕吐及头晕,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头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及化脓性脑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精神神经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是河西走廊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主要病种,结合历史数据,仍不能排除河西走廊地区存在乙脑病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空聚集性。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率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三维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甘肃省2005-2019年共报告乙脑1525例,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乙脑发病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Moran’s I值分别为0.589、0.652。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分别有18个、31个高值聚集县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05-2012年和2013-2019年乙脑发病各扫描到1个一类时空聚集区,聚集时间分别为2006-2007年和2017-2018年,聚集区半径分别为189.05km、244.37km。结论甘肃省2005-2019年乙脑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高发病区域和有病例报告地区有所扩大;应施行分区域、有重点、综合性的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