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维强  李中建  董穗欣 《现代康复》1998,2(11):1243-1244
我院ICU病房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性ICU病房。1994~1996年收治病人538例次,死亡42例。现就死亡病因及救治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1例右心衰治疗的教训北京邮电总医院ICU(北京100032)李中建董穗欣王爱信维强1病例摘要患者男,65岁。因“布-加氏综合征”在全麻下行“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搭桥术”,术中由于回心血量骤增,右心急剧扩大,致使心包无法缝合,遂关胸缝皮后转入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预后与外科治疗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与时机。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非选择性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病例23例,其中男性12例(52.2%),女性11例(47.8%),平均年龄(64.26±11.09)岁;接受手术18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总结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穿孔发生到手术平均时间为(19.39±13.67) d,其中穿孔1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 2~4周内手术的共6例(33.3%), 4周以上手术的共6例(33.3%)。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行急诊手术11例(61.1%), 择期手术7例(38.9%)。5例患者(27.8%)采用将室间隔穿孔用补片隔绝于左心室腔外,13例患者(72.2%)采用直接扩大补片修补穿孔。18例手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2例(66.7%)。所有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38.9%),相较于生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穿孔发生更早[(1.83±0.75) d vs.(5.22±4.66) d,P=0.019],有更高的急诊手术率(100.0% vs. 36.4%,P=0.009)和更低的同期旁路移植手术率(28.6% vs. 90.1%,P=0.008)。术后随访中位时间2年(3个月~10年),2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2个月死亡,长期院外存活9例(50.0%)。未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 2例在等待手术期间死亡,3例拒绝手术的患者均在出院后1周内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有效治疗方式;最佳的手术时机需通过实时的评估与监测,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决定;术中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室间隔穿孔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布—加氏综合征病人术前由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心功能减退。经各种手术方式输通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郁滞的血流短期、大量回流至右心,导致术后心功能不全。本文总结了51例布—加氏综合征术后病例,可见手术方式、术中血管再通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引起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为回心血量的骤然增加。术后监测的重点为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加强利尿、减轻前负荷则为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8岁。患者入院前4个月出现胸闷、胸痛伴大汗,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予以溶栓治疗。此后憋气症状进行性加重,并伴有腹胀、纳差、活动受限等症状,体重进行性下降。既往有糖尿病史。胸部X线检查:心脏扩大,心胸比例0.66。心电图检查:陈旧性广泛前壁、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6年7月~1998年12月共作冠脉搭桥术160例,术后病人均带气管插管返回监护病房(ICU)。其中6例病人常规拔除气管插管后,因某种原因行第2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占冠脉搭桥术病人的2.5%。现将第2次插管原因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6例,男3例,女3例,年龄41~71岁。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名称、体外循环停机情况、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见表1。表1 病人一般情况、手术名称、术中情况年龄性别 手 术 名 称体外循环停机情况IABP辅助41男CABG×4 TMLR×36停机顺利无65男CABG×5 TMLR×22停机困难转机三次有…  相似文献   
7.
总结分析比较心脏跳动非体外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种术式病人的监护护理差异。非体外循环术式4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术式62例,术后转入监护室。结果非体外循环组出血量明显减少,所需输血和血浆量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缩短,所需正性肌力药物使用较少。非体外循环术式无术后并发症:常规组术后并发症14例,其中肺部炎症7例,肺不张2例,脑梗塞1例,肾功能损害(肌酐≥2mg/dl)4例,但经过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两组均无死亡。虽然非体外循环术式术后恢复明显好于常规体外循环下术式,但对护理知识与技术的要求远高于常规体外循环下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36~83 (62.07±8.24) 岁。监测术后4~6 h、12~18 h血清cTnI水平,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4~6 h血清cTnI值(TNI0)为(1.28±0.40) ng/ml,术后12~18 h血清cTnI值(TNI1)为(3.60±0.74) ng/ml。以中值为切点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桥血管数目是TNI0 (P=0.000)及TNI1 (P=0.010)的显著影响因素,术后12~18 h的cTnI值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相关系数<0.5)。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12~18 h的cTnI值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术后12~18 h的cTnI>1.49 ng/ml对术后心电图(ECG)改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及住院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cTnI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合心电图改变可用于早期诊断围术期心肌梗死,对早期预后具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高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和心率缓慢,经药物治疗好转.其余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7~18个月,无一例免疫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无明确感染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5%、63%和65%.结论 对于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实施心脏移植手术近期效果较好,肺血管阻力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刘刚  董穗欣  解基严 《北京医学》2008,30(10):592-595
目的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对703例连续CAB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4h内拔管组(组Ⅰ)与24h内未拔管组(组Ⅱ)。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年龄(P=0.006)、左室射血分数(P〈0.0011、术前心功能(P=0.009)、是否术前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P〈0.0011、是否急诊手术(P〈0.001),术前、术中、术后是否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P〈0.001,P=0.001.P〈0.001)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酐水平增加(P-0.044)、女性(P=0.003)、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0.018),术前、术中、术后应用IABP(P〈0.001,P=0.010,P〈0.001)是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预测因子。结论性别、心肾功能及围术期应用IABP是影响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危险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