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核苷(酸)类似物(NAs)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而CHB需长期抗病毒治疗,病毒的不完全控制及出现耐药导致肝脏疾病进展和多重耐药越来越受到重视。NAs治疗期间监测耐药发生并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抗病毒治疗对CHB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文从NAs耐药发生机制、相关的耐药突变、降低耐药风险及耐药后的挽救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接受不同序贯单药或联合治疗,分别为a:有早期应答者继续Peg-IFN-α治疗至48周(n=20);而对于无早期应答者采用3种治疗方案,即b:继续单药Peg-IFN-α治疗至48周(n=17);c:Peg-IFN-α单药延长治疗至96周(n=25);d:在Peg-IFN-α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并延长治疗至96周(n=25)。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疗效及应答的预测因素。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较b组,d组较c组HBsAg、HBV DNA下降均有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194、0.041以及0.0008、0.0035)。96周治疗患者(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在治疗结束时达到HBsAg≤1000 IU/mL且HBeAg(-)的患者均较b组增加(P=0.0384);治疗结束时d组较c组HBeAg下降增加,对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结束后d组较c组DNA转阴率、以及获得HBsAg下降≥2lg IU/mL且HBV DNA转阴的患者都明显增加(P分别为0.0228和0.0237)。结论对于无早期应答患者,延长干扰素疗程并同时加用核苷类药物可以提高HBsAg及HBV DNA载量下降的幅度。基线HBsAg≥1500IU/mL的患者,仍可选择联合核苷类药物并延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陈治莉  谢青  莫瑞东 《肝脏》2024,(3):345-348
门静脉高压症(PH)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失代偿的主要驱动因素。卡维地洛作为新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较传统NSBB治疗肝硬化PH更有优势,有望作为治疗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SPH)的首选药物。与普萘洛尔和(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相比,卡维地洛在血流动力学应答及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体现出更好的疗效;在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肾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中,应用卡维地洛安全性良好,并可提高生存率。卡维地洛治疗PH的目标剂量为12.5 mg/d。本文就BavenoⅦ推荐在肝硬化中使用卡维地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ABP4在DILI中的表达及其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在DILI损伤类型、临床结局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DILI患者158例。收集病史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发病14 d内血清。比较患者不同损伤类型、临床结局间FABP4的表达。并对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8例DILI患者中,女性(111/158)居多,肝细胞损伤型79例(50.0%),混合型27例(17.1%),胆汁淤积型52例(32.9%)。100例(63.3%)患者恢复正常,42(26.6%)例患者慢性化,16例(10.1%)患者发生由于DILI的肝移植或者死亡。患者血清FABP4水平肝细胞损伤型为(9.83±1.40)ng/mL,混合型为(12.70±1.42)ng/mL,胆汁淤积型为(23.05±3.48)ng/mL。6月内恢复患者FABP4为(11.58±1.31)ng/mL,慢性化患者为(14.47±1.67)ng/mL,死亡/肝移植患者为(36.18±10.07)ng/mL较前两者均显著增高。结论血清FABP4在胆汁淤积型DILI、死亡/肝移植组显著增高,并分别与血清ALT、总胆红素、损伤类型、临床结局显著相关,血清FABP4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DILI患者的病程及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IL-33 mRNA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ST2L受体蛋白含量在DGalN/LPS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最低。此外,外周血清中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肝衰竭时达高峰,与IL-33 mRNA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sST2蛋白水平在0 h和3 h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 IL-33及其受体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章正兰  莫瑞东  姜绍文  谢青 《肝脏》2023,(1):117-120
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出血后1年内再出血率高达60%,门静脉压力升高是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降低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目前已成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以HVPG指导的NSBB治疗和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首次和复发静脉曲张出血的个体化方案已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探讨NSBB预防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