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李强  胡勇  范志航  程松苗 《西部医学》2023,35(8):1193-1196+1202
对比骨桥栓桩与界面螺钉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700例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股骨隧道均以横穿钉固定。按移植物胫骨端固定方式分为骨桥栓桩组(380例)及界面螺钉组(32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术后12个月关节松弛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胫骨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桥栓桩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界面螺钉组(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胫骨隧道大小、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及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隧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P<0.05)。结论 对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采用骨桥栓桩胫骨端固定方式可取得与界面螺钉固定相当的临床效果,但骨桥栓桩固定更具医疗经济优势,是一种可广泛推广的胫骨端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血管调节因子,它通过与内皮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诱导血管生成、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等多种功能。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损伤、肺癌等疾病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损伤、肺癌等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范志航  李强  虞多多  史黎晗  罗仲流  高志 《西部医学》2021,33(12):1821-1825
目的 评估基于亚组分型个体化运动干预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9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门诊收治的185例PF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运动干预组(对照组)90例和分型亚组(实验组)95例。对照组未进行亚组分型统一给予膝周肌群力量训练进行运动干预,实验组根据6项临床测试给予亚组分型(A组:肌力强壮组31例,B组:肌力薄弱和肌紧张组32例,C组:肌力薄弱和足旋前组32例)并分别针对性干预。所有治疗周期为6周,频率每周3次。分别在治疗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评估运动疼痛VAS评分,Kujala髌股关节评分(KPS),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等速肌力测定髋、膝关节屈伸向心相对峰力矩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人口资料及各评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各实验亚组在运动干预后较运动干预前均有明显疼痛改善及功能评分提高(P<0.05)。实验组在运动干预后,B组 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VAS评分及KP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优势(均P<0.05)。实验组中B和C亚组髋、膝关节屈伸肌相对峰力矩值与治疗前相比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 针对性运动干预较传统膝周力量训练可提高不同类型PFPS患者的膝关节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降低运动时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和用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15~38岁,平均(22.36±5.20)岁。全部患者均在麻醉下取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取髌韧带内1/3带胫骨结节骨块重建髌胫韧带。术后复查CT和X线,测量髌骨-股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Caton指数、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值作为影像学评价;以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Kujala评分、J形征和恐惧试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16±6.85)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再次脱位。Kujala评分:术前(54.60±11.08)分,术后(75.40±7.49)分;Lysholm评分:术前(43.48±6.78)分,术后(93.20±3.5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髌骨-股骨适配角:术前(13.74±5.09)°,术后(4.14±2.52)°;髌骨倾斜角:术前(16.89±4.09)°,术后(3.40±1.37)°;髌骨外移度:术前(33.14±3.99)mm,术后(7.40±2.6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Caton指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体J形征阴性,恐惧试验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联合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在技术上是安全,可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应用新型点式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应用新型点式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长骨骨折46例49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17~88岁,平均51.5岁;股骨骨折16处,胫腓骨骨折14处,肱骨骨折11处,尺桡骨骨折8处。全部采用切开复位直视下置入接骨板,术后给予相应康复训练。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7~19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2~5个月,平均3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钢板松动、感染、骨不连、成角畸形等病例。结论新型点式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满足骨折愈合所需要两大条件:满意的血供和良好的固定,是治疗长骨骨干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中应用不同方式(横穿钉技术和界面螺钉)固定移植物对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试验组患者移植物胫骨端固定采用横穿钉固定技术(Rigidfix),对照组患者采用界面螺钉技术(intrafix)固定胫骨端移植物。术后第1天、第3月、6月、12月拍摄X线片测量胫骨隧道大小,Lyshlom评价膝关节功能,轴移试验和KT-1000评价关节松弛度。结果 204例患者获得12月以上的随访。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3月,试验组的胫骨隧道直径扩大均值较对照组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月、12个月后对比,试验组的胫骨隧道直径扩大均值要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KT-1000检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按照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端使用rigidfix固定和Intrafix在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恢复上疗效相近,由于其更靠近隧道内口固定,可以明显减少肌腱在胫骨隧道摆动,降低胫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形成的围术期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筛选纳入该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分别行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的174例患者(共205侧手术),包括132例髋(122侧),73例膝(52侧)。术前及术后3~5d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确定有无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等10余项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其相关性并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74例患者中43例发现DVT,发生率2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类风湿、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相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和全身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结果:术前D‐二聚体作为诊断测试的临界值为764μg/L。结论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PT‐INR相对降低、术前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类风湿和全身麻醉的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高,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的重要因素,术前D‐二聚体值为764μg/L时用作临床排除诊断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关节液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关节内急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 125例行关节镜下ACLR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关节内急性感染分为感染组(n=35)与非感染组(n=6 09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清ESR、CRP及关节液WBC计数、IL-6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LR术后关节内急性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SR、CRP水平及关节液WBC计数、IL-6水平对ACL重建术后关节内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抗菌药使用种类≥3种占比、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ESR、CRP水平及关节液WBC计数、IL-6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血清ESR、CRP水平、关节液WBC计数、IL...  相似文献   
10.
范志航  陈君蓉  程松苗  蒋旭  高志  胡勇 《四川医学》2020,41(12):1281-1286
目的探讨包括性别及股骨内、外髁宽度比在内的多个因素是否与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出现高度轴移现象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行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共236例。术前进行轴移试验,分为0度、Ⅰ度、Ⅱ度、Ⅲ度,轴移0度和Ⅰ度89例患者为对照组,轴移Ⅱ度84例患者为病例A组、轴移Ⅲ度63例患者为病例B组。预测导致轴移Ⅲ度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BMI、受伤类型、胫骨平台后倾角、股骨内外髁占比、股骨髁间窝占比、是否伤后继续变向运动、伤后参加变向运动频率、外侧半月板撕裂、全身多发关节松弛、膝过伸。卡方检验及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三组患者之间预测因素是否有明显差异,然后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导致Ⅲ度轴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卡方检验及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股骨外髁占比、股骨内髁占比、外侧半月板撕裂、全身多发关节松弛、膝过伸在不同轴移试验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及股骨内髁占比增大、股骨外髁占比减少、膝过伸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出现Ⅲ度轴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四者的OR及95%CI指标分别为:A组vs.B组,2.546(1.134~5.717)、0.911(0.776~1.070)、1.350(1.094~1.666)、2.382(1.058~5.364); B组vs.对照组,6.313 (2.105~18.931)、0.819 (0.680~0.987)、1.669 (1.313~2.123)、2.855(1.167~6.984)。结论对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女性、股骨内髁占比增大、股骨外髁占比减小、膝过伸可能是导致Ⅲ度轴移的高危因素,在评估高度轴移时应更关注患者性别及股骨远端形态学异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