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IPTW)法评估EB病毒(EBV)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4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8家医疗机构初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且具有全血EBV-DNA数据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PTW法分析EBV载量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 χ2检验。结果 468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DNA阳性266例,EBV-DNA阴性202例。E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62.5%和89.2%,两组比较,经Log rank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00,P=0.000)。IPTW前,两组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PS)评分(ECOG PS评分)、原发部位、CA分期、Ann Arbor分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治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1所医疗中心确诊的656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460例)和验证集(196例)两个队列,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34,57)岁,男456例(69.5%),鼻部受累561例(85.5%)。203例(30.9%)患者采用了以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接受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优于接受SMILE(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依托泊苷)方案的患者(85.9%对63.8%,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A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COG PS)评分、HGB、EB病毒DNA是ENKT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基于本研究筛选出的预后因素的预测性能优于国际预后指数、韩国预后指数和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结论性别、CA分期、ECOG PS评分、HGB和EB病毒DNA是接受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ENKT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2月—2021年6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298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ENKT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使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的曲线下面积评价GNRI整合国际预后指数(IPI)、韩国预后指数和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的预测能力。结果:29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9岁,男232例(77.9%),非鼻型患者51例。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7.8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97.85、非鼻型、体重指数(超重)、高淋巴细胞计数、高血肌酐是ENKTL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GNRI可以对ECOG PS评分<2分组和ECOG PS评分≥2分组、IPI评分处于低危组和中低危组以及IPI评分处...  相似文献   
4.
5.

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总体预后较差,生存期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即使采用更积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3年存活率也仅达到16%。高剂量化疗方案在获得较佳缓解率的同时常常伴有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后续移植的进行。我们设计应用吡喃阿霉素(THP)或者阿克拉霉素(Acla)与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CAG或TAG预激方案对复发难治性ALL患者进行再诱导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EAML)经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用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和传统方案巩固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至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经1-2周期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的老年AML患者52例,根据巩固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观察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巩固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巩固治疗,包括阿扎胞苷+维奈克拉、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阿柔比星+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造血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无复发生存期(RFS)、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12.54 d,对照组18.6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12.67 d,对照组19.7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III-IV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95.83%,对照组为7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41.67%和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FS分别为33和11个月,中位OS分别为36和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巩固治疗方案,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巩固治疗是老年AML患者诱导缓解后的有效治疗方案,可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提高总生存率(OS)。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研究进展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研究进展及思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韩斐,苗雨青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从遗传、脑部器质性病变、脑内神经递质代谢的异常,心理因素等方面考虑。治疗上西医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醋甲脂(利他林)或...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探讨成年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86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86例成年LAHS患者中男性50例(58.1%),女性36例(41.9%);患者中位年龄57岁(19~7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7个月(95% CI 0.09~3.24个月),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8例,67.44%)。基于MaxStat算法,患者年龄、清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岁、30.1 g/L、67 μmol/L、1 045 U/L、4.58 g/L和72×10 9/L。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乳酸脱氢酶、清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LAHS病情凶险,进展快。年龄≥64岁、乳酸脱氢酶≥1 045 U/L、纤维蛋白原≥4.58 g/L、清蛋白<30.1 g/L的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对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至2022年1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7家医疗中心确诊的654例初诊晚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训练集(458例)和验证集(196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总胆固醇计算CONUT评分。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NUT评分分别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预测OS的效能。结果 65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95%CI:35.3~40.9个月), 5年OS率为49.2%。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6分, 将患者分为营养状况正常组(CONUT评分≤6分)(489例)和营养状况不良组(...  相似文献   
10.
董剑明  黄永芬  苗雨青  丁艳  蔡益鹏  张晓玲  徐浩 《肿瘤》2012,32(12):1043-1045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是较为少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以及儿童和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35%,是危害青少年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LBL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易侵犯骨髓和神经系统等特点。LBL来源于前体的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LB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者在细胞生物学特征(如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等)以及治疗策略和转归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