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海南省西部地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方法 在东方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400份,儋州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500份,均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900份,35份阳性,阳性率为3.89%。应用 WB法对上述35份IF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5份阳性, 阳性率为1.67%。不同年龄人群均有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其中,≤20岁阳性率最高,为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08,P<0.001);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在性别和症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P=0.975;χ2=0.011,P=0.917)。结论 证实了海南省西部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建议当地医生在诊治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患者时,应排除莱姆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南省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13至2018年在海南省8个市(县)(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文昌市、琼海市、琼中县、五指山市)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收集2 311例关节炎症状就诊的患者血清标本,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2 311份,166份阳性,阳性率7.18%。进一步用 WB方法确认,62份阳性, 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为2.68%(62/2 311)。海南省不同地区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6,P<0.001),琼中县阳性率最高,为8.81%(14/159);儋州市阳性率次之,为5.62%(5/89);东方市阳性率最低,为0.51%(2/394)。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男性及女性分别是2.79%(33/1 182)和2.57%(29/1 129);各年龄组间的抗体阳性率在1.74%~3.64%,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40;χ2=1.938,P=0.747)。结论海南省8个市(县)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症状患者,但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各市(县)存在差异,以琼中县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采用巢式PCR和qRT-PCR 2种方法检测标本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以初步确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结果共检测啮齿动物标本134份,巢式PCR和q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和1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阳性标本均为长尾黄鼠,总阳性率为20.15%,其中8份标本经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qRT-PCR检测为阴性,9份q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巢式PCR检测为阴性。采用q RT-PCR方法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17份,阳性样本Ct值为33.49~37.89。结论2种方法均可用于啮齿动物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同时使用2种方法可提高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巢式PCR方法检测可以了解新疆古尔图地区啮齿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而qRT-PCR方法则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引起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重要抗原之一DnaK基因及其表位区的多样性,理解伯氏疏螺旋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伯氏疏螺旋体抗原分子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方法比对分析我国68株具有代表性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包含了4个重要基因型。使用国际参考株B31(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B.s.s)作为参考菌株。结果结果表明DnaK基因的T细胞抗原表位区有单核苷酸变异(SNP),但氨基酸序列与参考菌株没有差异。该基因序列90~1 838 bp的dN/dS值为0.03。同时,我国伯氏疏螺旋体主要致病基因型B.garinii的核酸变异较大。结论 DnaK基因的T抗原表位高度保守,可能是感染之后直接刺激免疫系统引起炎性反应的原因之一。此外在不改变蛋白功能的前提下,基因的多样性可能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伽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garinii, B. garinii)PD91外膜蛋白A(OspA)的126~274 aa肽段,并对其免疫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pET-30a-OspA-pep重组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IDA树脂层析纯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将不同剂量的重组OspA-pep(rOspA-pep)蛋白(20、30、40、50、60、80、100 μg)免疫新西兰家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免疫前后的抗体滴度,选取产生抗体滴度最高的剂量组为最佳剂量组。用最佳剂量组的免疫兔血清进行体外中和试验以检测rOspA-pep蛋白免疫后血清抗体的体外杀菌能力,同时用最佳剂量的rOspA-pep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观察其抗体滴度变化。 结果:重组质粒pET-30a-OspA-pep构建成功并在宿主菌体内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表明rOspA-pep蛋白与 B. garinii PD91的多抗有明显的免疫应答。IFA检测结果表明rOspA-pep蛋白免疫后的兔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最高可达1∶2 480),40 μg为rOspA-pep的最佳免疫剂量。体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rOspA-pep蛋白免疫家兔后产生的抗体对10 6个/ml的 B. garinii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Borrelia afzelii, B. afzelii)型代表菌株PD91和FP1的中和率达100%,对10 7个/ml的FP1的中和率为100%,对10 7个/ml的PD91的中和率为60%。用40 μg rOspA-pep在1 d和30 d免疫新西兰家兔2次后,其抗体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4个月,之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诱导的抗体有较好的体外中和能力,可作为中国二代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东北部地区人群莱姆病感染状况,为临床医生诊断莱姆病提供参考,为本省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海南省东北部地区三家医院1 334例有关节症状和(或)神经症状的患者血清,采用两步法检测莱姆病抗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初筛血清, 对IFA检测阳性血清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证。 结果 IFA法筛查海南省东北部地区1 334例患者莱姆病抗体阳性60例,阳性率4.50%。海口、文昌和琼海地区的三家医院该类就诊患者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5%、1.40%和8.28%(IFA)。三家医院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40,P<0.05)。按不同性别、年龄分组海南省东北部地区三家医院莱姆病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06,P>0.05; χ2=1.015,P>0.05)。 WB法确证莱姆病抗体阳性28例,其抗体以31 KD的外膜蛋白A、33 KD-36 KD外膜蛋白B、39 KD膜脂蛋白、41 KD鞭毛蛋白和60 KD热休克蛋白抗体为主。 结论 海南省东北部地区存在人群感染莱姆病,应加强当地疾病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中OppA2基因及其人B细胞抗原表位区的序列多态性,了解不同地域OppA2的变化特征,为中国莱姆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方法 选取59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PCR扩增其OppA2基因并测序后,结合3种基因型参考菌株序列,与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中查询到的B细胞表位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中OppA2基因序列在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B.b.s.s), Borrelia garinii(B.g)和Borrelia afzelii(B.a)3个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 但OppA2基因序列在B.b.s.s和B.a型内保守;在B.g型内存在异义突变。 B细胞表位改变主要发生在B.g基因型的亚簇2、亚簇3以及JC2-2分离株。 B.g基因型的亚簇2、亚簇3以及JC2-2菌株的296aa变异和亚簇3的295aa变异使3个B细胞抗原表位受影响;JC2-2菌株的372aa变异使1个B细胞抗原表位受影响;这些表位区的变异使部分B细胞表位序列(4/7,57.1%)呈现多态性。 结论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OppA2基因及其人B细胞抗原表位区在3个基因型间和B.g型内存在多态性;其中有3个B细胞抗原表位区(191~225aa、276~290aa和381~400aa)在B.b.s.s,B.g和B.a三种基因型内高度保守,可作为中国莱姆病早期诊断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