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本文作者于1987~1991年对四川宜宾鲍氏司蛉的生物学、生活史、越冬情况等进行了初步观察。证实了鲍氏司蛉的季节消长,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成蛉在自然界的出现至消失时间为7个月。此蛉嗜好吸蟾蜍和壁虎的血液。经胃压片检查72只均含有红细胞大核,其吸血宿主为两栖或爬行类。生活史平均为76.5天(5月),65天(8月)。越冬方式为幼虫。幼虫的滞育期为30天,越冬期约为172.5~257天。  相似文献   
2.
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25°~33°之间疟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对该区的疟疾防治效果已有报道。本文报告宜宾地区1987~1988年的疟疾防治措施及效果。一、自然概况宜宾地区位于北纬27°18′~29°9′,东经103°36′~106°20′,年平均气温18℃,5~10月平均22.4℃,年降雨量1100mm。海拔高度约200~2000m。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和小麦为主。全地区有9个县,1个市,407个乡,共4586559人。二、疟疾流行与防治措施本区是川南疟疾的主要病区,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偏家栖,人房内组成明显高于中华按蚊。60年代  相似文献   
3.
地处川、滇线上的珙县王家乡,与云南威信县毗邻.位于东经104°50'、北纬27°50',海拔810m,全乡11个自然村,总人口11096人,当地经济较差,交通闭塞,农产以水稻、玉米为主,多为梯田,属深丘低山区。近几年采取“两根治、一预防”和流行季节氯喹压高峰治疗的抗疟措施。根据近13年的疟史调查记载,疟疾的发病情况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致倦库蚊为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亦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近年来在海南岛已从致倦库蚊体内分离出Ⅲ型登革热病毒。我们于1987年冬在四川省宜宾地区进行了幼虫越冬生态的观察。 观察方法:在入冬前选择自然孳生地若干处作为观察点,选择1.5m~2和6.24m~2二处水坑作为固定观察点。由于种群数量大,观  相似文献   
5.
作者冷延家教授(Leng Y.J.)与D.J.Lewis博士报告了1982年8月在筠连县巡司乡大硝洞(104°35′E,28°06′N,海拔490米)和云胜乡猴子洞、燕子洞(104°31′,28°01′N,海拔690~895米),采用夜间灯诱的方法捕获白蛉,经分类鉴定标本后发现9种白蛉,其中筠连秦蛉(Chinius Junlianensis SP.n.)和云胜白蛉(P.Yunshengensis SP.n.)为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6.
1978年我们进行黑热病调查时,分别于合江、宜宾县、宜宾市查获土门白蛉及鲍氏白蛉。对这二种白蛉,过去研究甚少,了解不多,为进一步研究媒介提供资料,现将结果,简述于后。一、土门白蛉(phlebotomus tumensis sp.n.)雌蛉:灰黄色,腹部第2—6节背面上有成簇的竖立毛。咽甲前部有尖形小齿3—4排,齿尖向后,中部和后部有许多由点状小齿所构成的平行横脊。口脏内无色板。受精囊形似气球,除未端一节外,无  相似文献   
7.
<正> 白蛉为双翅目长角亚目毛蛉科(Psy—chodidae Bigot,1854)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 Tonnoir,1922)中的一类小型多毛吸血昆虫,其中有的种是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已知的唯一无脊椎传播媒介(Adler&Theodor,1957),有的种又能传播锥虫病(Wallace & ftertig,1968)、黄热病(Woodall,1964)、以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