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与电生理相关的基质的重构可能改变了药物作用的基础,使得心衰心律失常的防治困难。缝隙连接蛋白(Cx)与心脏电传导相关,心衰时主要的Cx如Cx43、Cx40、Cx45等均有变化,Cx的重构将导致异常冲动的传导,易致心律失常。深入研究心衰心律失常Cx变化的机制,探讨作用于Cx的药物,以及寻找作用于相关靶点的治疗手段是心衰心律失常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为脑卒中和栓塞,血栓预防一直是房颤相关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栓形成风险评分CHADS2或CHA2 DS2-VASc指导下的抗凝治疗甚至成为房颤的首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尤其是维生素K阻滞剂,取得了很好的抗凝效果.然而,抗凝治疗这把双刃剑也必然会引起出血风险.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的房颤治疗指南[1]不仅仅提升并规范了房颤的抗凝治疗,且首次提出了出血风险评估系统——HAS-BLED评分系统.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关于房颤的最新指南[2]也强调了HAS-BLED评分预测出血风险的作用.本文将综合评价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可供实验使用的比格犬慢性冬眠心肌模型。方法选取1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分为A组(冬眠心肌组,8只)和B组(假手术组,8只)。A组采用开胸丝线结扎法造成左前降支狭窄(75%),术后每日保持室外活动4 h,靶血管供血区域慢性缺血,制备慢性冬眠心肌模型。B组将丝线穿过前降支下方,但不结扎,其余同A组。两组均于术后3个月终止实验。采用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观察A组左心室壁运动,采用超声心动图观测两组收缩期室壁增厚率(WT%)、左心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A组左心室壁运动异常,WT%、LVEF减低。结论开胸丝线结扎,术后辅以规律室外运动的方法制备犬冬眠心肌模型,模型制备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对实验人员技术要求低,实验安全无射线,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冬眠心肌模型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冰敷联合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以下简称: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5月对心律失常且进行胺碘酮静脉输液治疗出现静脉炎的28例患者,给予冰敷和依沙吖啶冷湿敷交替使用的干预方法,比较患者干预前后静脉炎疼痛程度并观察静脉炎疗效.结果 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愈2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采用冰敷和依沙吖啶冷湿敷交替使用的方法,能迅速缓解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疼痛并能有效治疗静脉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借助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记录的事件探讨一氧化氮合酶1衔接蛋白(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病区行ICD植入的二级预防患者122例为病例组,入选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348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对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该位点TT基因型是否和ICD二级预防患者相关。对入选对象进行长期随访,在ICD植入后第3月、第12月及第3年进行程控检查,对记录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恰当治疗事件与三种基因型(GG、GT、TT)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评估rs10494366位点三种基因型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QT间期的延长显示了正相关性(β=9.443,P=0.02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ICD恰当治疗患者相关(等位基因模式下P=0.014)。经过31.70±9.15个月的随访,发现rs10494366位点三种...  相似文献   
6.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ILVT的成功率约85%~90%,成功率低于其他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消融靶点更加精确。我院在Carto-3系统指导下对28例ILVT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华中阜外医院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并符合标准的8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SUA以及Hct等化验指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对H...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3岁,“起搏器植入术后14年,突发晕厥2 h”入院。既往曾行室间隔修补术、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14年前曾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心内膜起搏器起搏不良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此次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原心外膜起搏导线脱位。入院后首先选择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失败,最后通过全麻下左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应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左室肌层。  相似文献   
9.
左间隔支阻滞(1eftseptalfascicularblock,LSFB)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国内外关于其命名混乱,包括局灶间隔阻滞(focalseptalblock)、间隔局灶阻滞(septalfocalblock)、左前间隔阻滞(1eftanteriorseptalblock)、左分支间隔束传导失常(septalfascicularconductiondisorderoftheleftbranch)、左间隔浦肯野纤维网阻滞(1eftseptalPurkinjenetworkblock)、左中隔支阻滞等。本文综合相关研究对LSFB进行论述,以期对此长期存在且容易忽视的心电形式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且需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评估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对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因冠心病需行双抗治疗的患者101例,根据术中囊袋是否应用凝血酶将其分为凝血酶组(57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凝血酶组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与术后住院超7天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患者较未发生囊袋血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增加(P<0.05)。结论 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可很好地减少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