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女,34岁。因车祸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入院。在全麻下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1个月查头颅CT出现硬膜下积液,全麻下行积液清除及包膜切除,术后第2天病情恶化,CT示脑积水,于是行V—P分流术,3个月时行颅骨修补术,后进行康复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硬脑膜侧保留薄层颞肌的钛网板修补颅骨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额颞顶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钛网板颅骨修补术.根据术中应用不同的剥离皮瓣的术式分为三组,每组30例:完全剥离颞肌组于颞肌与硬脑膜(假硬脑膜)之间剥离皮瓣;完全保留颞肌组于帽状腱膜下剥离皮瓣;保留薄层颞肌组剥离皮瓣时硬脑膜上保留薄层颞肌.比较三组术后脑挫裂伤和出血、癫痫、皮下积液、头皮坏死,咀嚼不适感、外形不满意等并发症.结果 完全剥离颞肌组脑挫裂伤和出血、癫痫、皮下积液、头皮坏死、咀嚼不适感、外形不满意发生率分别为16.7%(5/30)、26.7%(8/30)、13.3%(4/30)、0、0、0,完全保留颞肌组分别为0、16.7%(5/30)、0、3.3%(1/30)、23.3%(7/30)、13.3%(4/30),保留薄层颞肌组分别为0、3.3%(1/30)、0、0、3.3%(1/30)、0.保留薄层颞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完全剥离颞肌组的56.7%(17/30)和完全保留颞肌组的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脑膜侧保留薄层颞肌的钛网板颅骨修补术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4.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在颅脑损伤中较常见,但治疗比较复杂。自2000~2005年共收治125例。现将其治疗过程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9年以来,开发一种肝肾巨大囊肿复合硬化剂和设计肝肾巨大囊肿程控硬化模型,治疗肝肾巨大囊肿45例,取得满意效果,对其硬化治疗机制作了探讨,旨在为开展肝肾巨大囊肿硬化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40岁。因车祸伤及头面部,左肩部疼痛伴短暂意识不清入院。查体:神志清,反应迟钝。头颅无畸形,左颞顶部头皮挫伤,少许渗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活动好;耳鼻无流血溢液;鼻唇沟对称,左下颌皮肤擦伤。颈抵抗,心、肺、腹(-),左肩部压痛,无骨擦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Barbinski征(-)。头颅CT检查示Willis环周围出血,高度怀疑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对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患者,行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阐述手术技术并根据临床资料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发现积液消失时间4~8d,平均6.5 d,脑中线移位恢复.意识清楚18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意识障碍12例患者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上升3分者6例,GCS上升2分者6例.术后积液量按公式计算>3ml属于复发,30例患者3个月内复查CT积液未见复发;随访6个月积液也未见复发.结论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形成的原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不同穿刺点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脑积水患者63例,分别经枕角和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两组年龄、术前脑室大小、颅内压力等因素经检验无明显差异性,对手术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 枕角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8%,清醒患者舒适度为70.9%.改良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7.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清醒患者舒适度为90.6%.结论 改良三角区穿刺与经枕角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改良三角区穿刺组清醒患者的舒适度优于经枕角穿刺组,且操作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比较,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B组鞘内给药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C组按A、B组方法联合用药,汇总患者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生化分析评价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关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79.2%显著低于B组100.0%、C组100.0%;治疗前、后颅内压A组为(253.1±33.2)、(134.5±27.8)mm H2O,B组为(260.1±25.5)、(116.5±27.8)mm H2O,C组为(260.1±25.5)、(102.7±22.3)mm H2O;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数A组为(27.8±5.8)、(8.8±3.3)×109/L,B组为(29.2±8.8)、(6.3±7.4)×109/L,C组为(28.5±4.4)、(6.2±6.3)×109/L,3组在颅内压、血白细胞数等方面依次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氯化物依次升高,A组为(88.2±2.3)、(118.4±3.3)mmol/L,B组为(89.3±3.1)、(125.7±4.5) mmol/L,C组为(84.7±7.3)、(128.5±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依次缩短,C组时间最短;A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未有出现.结论 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急诊手术治疗疑为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36例病人,体会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2岁,平均62.5岁;发病时间1-23 h.临床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随着意识丧失、病情危重为主要表现.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级15例,Ⅳ级2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