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十堰市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26.9%,巿区(15.5%)和各县巿(29.4%)小学生的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和男、女生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对人体胸肺型斯氏吸虫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吡喹酮治疗56例胸肺型斯氏肺吸虫病患者,随访4-6个月,观察胸肺部病变情况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X线征象基本全部恢复,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患者在服药及随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胸肺型斯嗜肺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976名大学入学新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作者对本校一年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4.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医学院校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其核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用结合,对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作了初步探索研究,以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为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其感染是酒渣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眼睑缘炎等的病因或原因之一[1]。为了解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近2年对本院入学新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调查。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本院入学新生共904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668人(男402人,女266人),护理专业236人(男28人,女208人)。年龄18~20岁。1.2方法采用透明胶纸粘贴法。将透明胶纸带剪为5cm×1.2cm,嘱受检者晚睡前洗净面部,将胶带帖于鼻尖及两侧鼻翼部,次晨洗脸前将胶带取下粘于载玻…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报告湖北省丹江口市94d 和212d 虫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口吸盘周围,口、腹吸盘问,腹吸盘侧,两睾丸问和尾部五个部位体棘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图像显示体棘呈三角尖刀形.凿形或三角形,很多体棘末端有缺刻及裂纹,随着虫龄的延长,缺刻也较大更明显,裂纹也较清晰,但体棘基部未见分裂,所有体棘均呈分散排列的单生型。  相似文献   
7.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院较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年来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任何单一的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它实施于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要从方法本身的特点出发,还必须考虑到教学对象、条件、内容等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斯氏狸殖吸虫 195 9年由陈心陶首次报道 ,是中国独有虫种。我们在狸殖吸虫宿主转换的系列研究中 ,对犬与斯氏狸殖吸虫的生物学关系及宿主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在犬体内的分布、发育与转换宿主的特点。1 材料与方法从湖北省十堰市采集锯齿华溪蟹 (Sinopotamondenticu latum)中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囊蚴感染豚鼠 5 0d后 ,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收集各部位的童虫 ,在林格氏液内保存备用。将发育较小和发育较大的童虫分别感染家犬 1只 ,6 0d后剖杀 ,收集虫体观察。2 结  果斯氏狸殖吸虫在鼠与犬间的宿主转换囊蚴感染豚鼠5 0…  相似文献   
9.
鄂西北地区斯氏狸殖吸虫病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名胜  耿家荣 《华西医学》2005,20(2):331-331
目的:报告鄂西北地区斯氏肺吸虫病176例,并讨论其诊治。方法:收集经本室诊治斯氏肺吸虫病176例临床资料,制定诊断标准及临床各型病人治疗措施。结果:176例病人均来自本地区,经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象检查及皮试确诊,采用硫双二氯本分和吡喹酮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本区域内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应用应采用综合诊断方法,应用吡喹酮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调查十堰市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26.9%,市区(15.5%)和各县市(29.4%)小学生的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和男、女生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