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肺泡复张手法(recruitment maneuver,RM)应用于一项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中,研究结果提示RM或许能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转归,自此,RM在ARDS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1-2]).  相似文献   
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NPPV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PPV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在NPPV前、NPPV2 h后及NPPV24 h后的主要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等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失败原因并寻找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89例患者入选,其中16例患者NPPV失败。失败组NPPV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显著低于成功组(P<0.05)。与NPPV前比较,成功组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心率(HR)在NPPV2 h后和NPPV24 h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失败组pH和HR无明显变化(P>0.05),PaCO2在NPPV24 h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与成功组比,改善幅度缩小。排痰障碍致呼衰加重是NPPV失败的主要原因,失败组中有11例患者均因此给予气管插管。多因素分析发现,NPPV前N≥0.90、NPPV前ALB<28 g/L以及出现不良反应为排痰障碍为NPPV失败的高危因素。结论 NPPV可作为无绝对禁忌证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首选呼吸支持方式。对于肺部感染较重、出现排痰障碍或营养状况较差患者,NPPV失败的危险性较高;对于在短时间应用NPPV后pH、PaCO2、血流动力学状况无明显改善或改善幅度较小患者,或Hb水平较低患者,NPPV失败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操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DNPPV)是指通过鼻罩或口鼻罩等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在家庭环境中对其实施正压辅助通气.  相似文献   
4.
有创机械通气降低患者自主呼吸做功,控制通气时间≥18-24h即可引起呼吸肌废用性萎缩和无力,并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呼吸肌萎缩进行性加重,使得患者难以脱离呼吸机[1-3].  相似文献   
5.
自主呼吸试验的操作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主呼吸试验(SBT)是指运用T管或低水平支持的自主呼吸模式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通过短时间(30 min~2 h)的动态观察,以评价患者完全耐受自主呼吸的能力,借此达到预测撤机成功可能性的目的[1,2]。试验时,需动态记录患者的氧合、血流动力学、呼吸形式、精神状态和主观感受等  相似文献   
6.
有关被动吸烟与所有原因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见,而且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力度有限。我们对家庭中被动吸烟者(“从不吸烟者”)的3年死亡率进行随访,报告了两组以前不吸烟的成年人队列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甘平  罗祖金 《武警医学》2010,21(5):414-416
 目的 比较两种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有创通气的影响.方法 根据试验方式不同,将通过SBT试验前评价的AECOPD患者70例随机分为PSV组35例和T管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试验成功率、48 h重新插管率、有创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院内病死率.结果 PSV组和T管组基础情况相似;两组试验成功率、48 h重新插管率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管组比较,PSV组有创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结论 对AECOPD患者进行SBT,可考虑将PSV方式作为常规的试验方式.  相似文献   
8.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使用NPPV治疗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20~76岁,平均(49±17)岁;NPPV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 Ⅰ)评分(14±8)分,氧合指数(PaO2/FiO2)(123±32)mm Hg(1 mm Hg=0.133 kPa).②NPPV成功率为74.2%(23/31),非肺部感染所致ARDS的成功率显著高于肺部感染所致ARDS(100%比60%,P=0.017).③与NPPV前相比,成功组NPPV治疗后2 h及24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PaO2/FiO2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而失败组上述指标不但无显著改善,尚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逐渐升高(P<0.05).患者均无NPPV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无NPPV禁忌的ARDS患者,NPPV可作为一线呼吸支持手段;但对于在短期应用NPPV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无显著改善者,尤其是肺部感染诱发ARDS时应及早改为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时,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所致的患者通气及氧合状况相关的生理学效应。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交叉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在保留呼气阀于面罩处的基础上,随机将氧气注入点置于呼吸机出气口处(出气口处)、面罩与管路连接处(面罩连接处)或面罩上。起初5~10 min,保持吸氧流量(FlowO2)至研究前水平,待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稳定后再调节FlowO2,保证SpO2在90%~95%。比较在不同氧气注入点时,吸氧流量在研究前水平5~10 min时的SpO2,NPPV 0.5 h、1 h及2 h时的氧流量需求、通气、氧合、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等相关指标。结果共10例患者入选。在相同吸氧流量条件下,Sp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98.9±0.9)%比(96.9±1.1)%,P=0.003];在氧气注入点置于面罩连接处显著高于面罩上[(96.9±1.1)%比(94.1±1.6)%,P=0.000]。吸氧流量在氧气注入点置入面罩上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及出气口处(P<0.05)。动脉血氧分压与吸氧流量之比(PaO2/Flow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67.9±31.1比37.0±15.0,P=0.007)及面罩上(67.9±31.1比25.0±9.1,P=0.000)。pH值、PaCO2、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相关指标在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NPPV时,氧气注入点位置对患者氧合状况改善的影响较大,对通气状况及呼吸功耗的影响相对较小;呼气阀置于面罩处时,氧气注入点离呼吸机出气口越近,氧合状况越易改善,吸入氧流量要求越低。  相似文献   
10.
总结ICU 1例气管食管瘘患者行气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食管修补术后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气管节段切除术后特殊体位的护理,气管内导管的监测及固定,按需吸痰结合定时吸痰动态行气道内分泌物的引流,连续动态监测气囊压力,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成功撤离有创机械通气并接受人工鼻接气管切开套管吸氧,最后成功转至胸外科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