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流行我国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主要基因型China 1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包囊形成。方法采自武汉的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TgCtwh1,基因型为China 1,即ToxoDB#9)包囊50个(约含1×104个缓殖子)经口感染SPF级CD1雌性小鼠50只,于感染后第2、4、7、10、14、21、35、50和72天,分别大体观察小鼠健康状况并测定体重;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脑组织压片观察弓形虫包囊形成时间,计算成囊率,测量包囊直径;荧光定量PCR和组织接种方法检测弓形虫在血液、心、肝、脑和淋巴结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结果实验小鼠感染后第7天体重减轻(3.650±0.252)g;第10天[(1.730±0.017)g]与第14天体重差值[(-0.390±0.554)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21天,在脑组织中查获包囊,成囊率为80%,直径为20~40μm;至感染后第35天,小鼠成囊率增为100%,包囊直径为50~60μm。感染后第2天,TgCtwh1虫体即出现在血液、心、肝和淋巴结组织中,拷贝数分别为3.510±0.152、4.100±0.198、4.220±0.209和4.960±0.052,感染后第4天见于脑组织(3.800±0.154);血液中的虫体在第7天达峰值(5.240±0.115),随后逐渐下降,至第35天消失;心和脑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14天和第10天达峰值后(5.640±0.214和5.790±0.060)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肝和淋巴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7天和第10天达峰值(5.310±0.038和6.200±0.152),此后虫体逐渐减少,至第50天转阴。结论流行中国的弓形虫China 1基因型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虫血症可持续至少21 d,感染后第21天首次在小鼠脑组织内检测到包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不同底物、不同孵育时间下碳青霉烯类抑制法(CIM)对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能力的差异。方法分别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作为指示底物对1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CIM试验,再以美罗培南为指示底物,分别孵育0.5、1、2、4h进行CIM试验,并采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是否携带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结果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120株CRE中,阳性93株,阴性27株。以亚胺培南作为底物,阳性95株,阴性25株;以美罗培南作为底物,阳性87株,阴性33株;以厄他培南作为底物,阳性68株,阴性52株。与PCR结果相比,三者的灵敏度分别是98.9%(92/93),90.3%(84/93),69.9%(6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三者的特异度均为88.9%(24/27)。3种底物的一致率分别为96.7%,90.0%,74.2%,Kappa值分别是0.90,0.73,0.44。在4个不同孵育时间下,灵敏度分别为46.2%(43/93)、58.1%(54/93)、90.3%(84/93)和90.3%(84/93),孵育2h和0.5、1h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1,P<0.05)。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CIM试验灵敏度和一致率均高于厄他培南,可作为合适的底物,同时2h为最佳孵育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志贺菌喹诺酮类耐药株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分析GyrA和ParC氨基酸改变与喹诺酮类耐药的关系。方法 2010~2012年从宿州市3家综合性医院收集志贺菌76株,进行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和parC基因,并挑选部分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收集的76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74株(占97.4%),宋内志贺菌2株(占2.6%);药敏结果显示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其中对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达100%;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低,为6.5%。对gyrA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3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点突变:Ser83→Leu,Asp87→Gly及His211→Tyr;对parC基因序列分析发现2个导致氨基酸改变的基因点突变:parC Ser80→Ile和Asp197→Asn。结论宿州市志贺菌感染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优势菌群,且耐药严重,临床治疗志贺菌感染可优先选择头孢噻肟。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GyrA His211→Tyr和ParC Asp197→Asn氨基酸变异与喹诺酮类耐药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虫卵阶段的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GST)在虫卵阶段的表达、定位和重组蛋白(rSj26GST)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周的兔肝脏中分离虫卵,分别用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j26GST基因在虫卵阶段的转录和翻译;同时用兔肝做免疫组化观察Sj26GST在虫卵内的分布。利用纯化的rSj26GST和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结果RT-PCR从血吸虫虫卵中扩增670bp的基因片断,Western blotting证明在虫卵阶段Sj26GST的表达;同时免疫组化显示Sj26GST主要分布在虫卵内毛蚴两边的侧腺。rSj26GST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92%、80%和0;用SEA检测以上标本,阳性率分别为96%、84%和2%。结论Sj26GST是SEA的主要组分之一,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rSj26GST为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淮北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接诊了一名眼内寄生结膜吸吮线虫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14个月,淮北市百善镇人.因"发现眼内不明虫体1天"于2010年1月22日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大鼠MCP-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CP-1。方法据Genebank中大鼠MCP-1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提取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总RNA,利用PCR技术扩增出MCP-1全编码区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TA克隆至pMD-18T载体,然后分别双酶切pMD-18T-MCP-1回收目的片段再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结果PCR扩增得到大鼠成熟MCP-1的cDNA片段大小为500 bp,重组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PCR鉴定和DNA序列分析得到真核表达载体pCDA3.1(+)-MCP-1。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MCP-1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CP-1的DNA疫苗奠定基础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iRNA同时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将针对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siRNA同时电转染弓形虫,然后将弓形虫接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24h和40h后Giemsa染色,光镜下计数假包囊内弓形虫速殖子数目,计算弓形虫平均倍增次数。同时将弓形虫进行模拟电转,接种HFF细胞后,不加磺胺嘧啶进行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加入10μg/mL磺胺嘧啶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接种HFF细胞后24h,4μmol/L的AK siRNA786和HXGPRT siRNA415联合电转弓形虫、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1.64±0.95、1.04±0.88及2.32±0.90,前两组与后者相比倍增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接种后40h,siRNA联合电转弓形虫与阳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3.00±1.04,2.56±1.0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3.60±0.8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AK和HXGPRT被其siRNA同时抑制后,弓形虫在细胞内的增殖速率显著减缓。  相似文献   
9.
重组抗原联合用于弓形虫病IgG免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纯化的重组弓形虫RH株主要表面抗原SAG1、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和腺苷激酶(AK)作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抗弓形虫IgG抗体。方法诱导表达本实验室保种的SAG1/pET28a/BL21、HXGPRT/pET28a/BL21和AK/pET28a/BL-21,获得rSAG1、rHXGPRT和rAK三种重组抗原。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上述抗原包被聚苯乙烯酶标板,检测疑似弓形虫感染者血清。结果混合重组抗原ELISA法的最佳rSAG1包被浓度为500ng/ml、rHXGPRT和rAK均为200ng/ml;人血清稀释度为1:20;血清1:200稀释仍示阳性;特异性试验的抑制率为72.36%,变异系数11.2%。结论成功表达了弓形虫三种重组诊断抗原,并应用组合抗原(rSAG1+rHXGPRT+rAK)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本试剂具有弓形虫病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快速的猪肉弓形虫PCR检测方法,并用来检测市售猪肉弓形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不同数量的弓形虫模拟感染猪肉样本,分别以529 bp重复序列、B1基因、SAG1、SAG2、SAG3作为目标检测基因,对其敏感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敏感的靶标检测100份市售猪肉样本中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529 bp重复序列的敏感性最高,用此靶标检测合肥市售猪肉,弓形虫阳性率为17%。结论 529 bp重复序列基因是一个可用于肉制品中弓形虫PCR检测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