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质微血管的变化,探讨丁苯酞对其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显示大脑皮质微血管,Mivnt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MVA);十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皮质微血管绝大部分闭合或僵直,MVD和MVA显著下降,脑含水量明显升高,电镜观察微血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核固缩。丁苯酞组微血管形态好转,MVD和MVA升高,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均减轻。结论:丁苯酞可改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形态,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72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丁苯酞80mg/kg),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EB)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79.14±1.65)%vs(73.06±0.68)%,P<0.01],EB含量明显增加[(9.45±0.94)μg/g vs(3.45±0.45)μg/g,P<0.01],MMP-9mRNA表达上调,TIMP-1mRNA表达少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轻,EB含量显著减少,血脑屏障损伤减轻,MMP-9mRNA表达下调,TIMP-1mRNA表达上调(P<0.01)。结论丁苯酞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可能与调整MMP-9/TIM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发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更是高达60%-80%,及时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液供应是挽救脑缺血患者生命的最佳办法,但是恢复血流灌注后又会给脑组织带来新的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这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如何减轻再灌注损伤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CIRI研究的深入,对其防治策略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动物实验表明,西药、传统中药及针灸都对CIRI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找到了多个治疗靶点,但大多靶点单一。寻找多个治疗靶点、多个环节的药物防治CIRI势在必行。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丁苯酞作为我国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靶点、多个环节的创新药物,且不良反应较小,被推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用药。现就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与比较采用带血管蒂肌瓣贴附以及填充肌基膜和心肌,从而使得脊髓损伤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能力获得增强,同时使脊髓继发性损伤得以减弱的三种手术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手术的方法,在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处的上方覆盖带蒂肌瓣,以及分别在脊髓损伤处填充肌基膜和心肌。然后,在手术结束后4周,对实验对象进行灌注处理,同时观察其组织学染色情况,最后使用电镜观察其轴突的变化情况。结果染色结果显示,进行带蒂肌瓣覆盖的Wistar大鼠的脊髓损伤处有血管生长,并且该血管从肌肉延伸到脊髓实质,另外进行肌基膜和心肌填充的Wistar大鼠同样出现有血管生成的现象,与此同时,电镜结果显示其都有神经轴突的生成,显示出Wistar大鼠的继发性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结论三种方法均能够有效地加强血液在缺血区的供应,使继发性损伤程度降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NBP低剂量预处理组(低剂量组)、NBP中剂量预处理组(中剂量组)和NBP高剂量预处理组(高剂量组),每组24只大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20 mg/kg、40 mg/kg、80 mg/kg NBP预处理。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数,免疫印迹法检测5-HT蛋白水平。结果 NB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均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低剂量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中5-HT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BP低、中、高剂量组的5-HT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5-HT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均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预处理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上调缺血海马半暗带区5-HT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 i d在胃腺癌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同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胃腺癌组织为实验组,55例正常胃黏膜上皮组织为对照组,联合免疫组化SP法、蛋白印记(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综合检测Bid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id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水平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上,胃腺癌组织中Bid因子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浸润深度情况密切相关(P<0.05).结论 凋亡相关因子B i d在胃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胃腺癌患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iR-182-5p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方法:用qRT-PCR检测法比较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MG63、SAOS2)、人正常细胞和人成骨细胞(HFOB1.19)中miR-182-5p的表达水平。转染miRNA模拟物或抑制剂或模拟物+KLF7,以转染miR-182-5p表达的上调或下调。通过EDU、迁移分析和侵袭分析来检测细胞功能。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检测miR-182-5p与KLF7的关系,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KLF7的表达。结果:miR-182-5p在骨肉瘤细胞系中被下调。miR-182-5p过表达抑制肿瘤生长、迁移和侵袭。随后的研究显示,KLF7是骨肉瘤细胞中miR-182-5p的直接和功能靶点。miR-182-5p通过调节KLF7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miR-182-5p通过靶向调节KLF7而起到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区微血管、血脑屏障(BBB)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和SSTF预处理组,造模前1周SSTF各组灌胃给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50、100、200 mg/(kg·d),共7d。IR组和SSTF各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干湿重法和伊文思蓝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微血管通透性,单宁酸 氯化铁媒染(TA-Fe)法显示并观测大鼠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比(MVA),Real-time PCR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 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血脑屏障完整性。 结果 SSTF各组与IR组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P<0.01,P<0.05),MVD、MVA增加(P<0.01), AQP4 mRNA表达增强(P<0.01),BBB损伤不同程度减轻,内皮细胞肿胀渐消退,紧密连接松解好转,基膜渐连续、清晰,胶质细胞足板胞质溶解减轻,渐接近正常;SSTF 中、高组上述表现较SSTF 低组好转的更明显(P<0.01),SSTF 中组与SSTF 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STF干预对海马区微血管、血脑屏障和神经损伤有预防性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有效微血管再通数量,维持血脑屏障完整和功能,减轻脑水肿实现的。SSTF的有效预防剂量为100mg/(kg·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MRI三维重建及旋转分割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半月板的形态及位置进行定量测量并对比分析,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的形态、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膝骨性关节炎II、III级患者20例(共20膝)作为关节炎组,另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人10例(共10膝)作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先行MRI 3D薄层扫描,后行三维重建及旋转分割,在分割后的图像上对半月板进行定量测量,以半月板整体宽度、半月板覆盖胫骨平台宽度和半月板厚度作为量化指标进行两组间对比研究。 结果 内侧半月板整体宽度在所有方向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盖胫骨平台宽度从60°~12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小,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厚度在60°~13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侧半月板整体宽度及覆盖胫骨平台宽度在10°~50°及140°~170°位关节炎组显著变宽,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厚度在120°~170°位关节炎组明显变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为临床上半月板的MRI检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测量发现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的形状、位置与正常人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