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青少年GDF5基因rs224331位点多态性与身高、体重和BMI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江苏省某技校1790名17~22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指标并计算BMI。采用Taqman探针real-timePCR方法检测GDF5基因rs22433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该基因位点与男女生身高、体重和BMI的相关性。结果 97.9%(1754/1790名)基因分型成功,男生859名,女生895名。rs224331位点频率最高的基因型为AA(51.7%),其次为AC(39.6%),CC最少(8.7%)。rs224331的基因型分布与男生、女生的身高无显著关联(P分别为0.728和0.723);rs224331不同基因型间的男生体重和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男生AC基因型体重和BMI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02),女生中未发现类似的相关性(P分别为0.713和0.921)。结论 GDF5基因rs224331位点多态性在本研究的汉族人群中与身高无明显关联,提示该多态性位点可能存在种族特异性。rs224331位点多态性与男生体重和BMI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FTO(fat-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汉族单纯性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肥胖组和超重组;选择上海市某中学正常体重汉族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测定血清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FTO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代谢指标和BMI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组纳入236例,超重组纳入239例,正常对照组纳入241名。①肥胖+超重组的BMI、FPG、FIns、TG和 HOMA-I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②肥胖、超重和正常对照组rs9939609分型成功率分别为94.9%(224/236例)、97.9(234/239例)和95.9%(231/241名),rs1421085分型成功率分别为92.8%(219/236例)、97.1% (232/239例)和95.4%(230/241名)。rs9939609 AA基因型频率:肥胖组为2.7%,超重组为0.4%,正常对照组为1.7%,肥胖+超重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OR=1.437,P=0.048);rs1421085 CC基因型频率:肥胖组为2.7%,超重组为0.9%,正常对照组为1.7%,肥胖+超重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88,P=0.076 0);③rs1421085 TC +CC基因型和rs9939609 TA +AA 基因型儿童青少年的BMI显著高于TT基因型(rs9939609:P=0.000 3;rs1421085:P=0.000 5);rs1421085 TC +CC基因型和rs9939609 TA +AA 基因型与FPG、FIns、TG、TC、HOMA-IR、QUICK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FTO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肥胖和(或)超重存在相关性。A等位基因频率远低于欧洲人群,对BMI的作用效果与欧洲人群相似,但对代谢指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14例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入选,比较胰岛素(n=5)和格列本脲(n=9)的疗效.扩增6例患儿KCNJ11、ABCC8、INS基因并测序.共发现2例存在ABCC8基因突变,1例KCNJ11基因突变,1例为INS基因突变,1例为6q24甲基化减低,1例突变基因不清.9例新生儿糖尿病格列本脲治疗者8例血糖控制良好(88.9%).5例采用胰岛素治疗后均失访或死亡.提示新生儿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差,格列本脲可有效降低血糖.
Abstract:
Fourteen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patients were recruited. 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glyburide and the other 5 with insulin. ABCC8, KCNJ11, and INS genes were sequenced in 6 of them. Gene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2, 1, and 1 cases in these genes, respectively. One case with 6q24 hypomethylation and another without known mutation were also found. 8 out of 9 patients treated with glyburide reached euglycemia(88.9%). The other 5 patients with insulin therapy either died or lost contac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glyburide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while insulin therapy may contribute to poor compliance.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颅咽管瘤(CP)术后致身材矮小者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CP术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定期随访的患儿。分为rhGH治疗组和rhGH未治疗组。CP术后1~3个月病情稳定后首次随访患儿垂体功能,之后每3个月随访身高、体重、甲状腺功能和生长因子(IGF-1、IGF-BP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身高变化。每6~12个月随访头颅MRI,观察两组患儿CP复发及继发肿瘤发生情况。结果:CP术后患儿共18例,男、女各9例,均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症(GHD)。rhGH治疗组和rhGH未治疗组分别为6和12例,平均手术年龄分别为(10.1±4.2)和(10.1±4.0)岁。16/18例(88.9%)存在垂体功能减低,其中12例(75.0%)伴甲状腺功能减低,9例(56.2%)伴中枢性尿崩症,4例(25.0%)伴性发育延迟,11例(68.8%)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降。rhGH治疗组中2例单用rhGH治疗,4例同时使用左旋甲状腺素、醋酸去氨加压素和氢化可的松治疗,开始给予rhGH治疗的时间为术后(3.5±2.4)年,平均治疗时间为(2.6±2.2)年,治疗前身高增长速度(HV)为每年(3.1±1.0)cm,身高标准差(HTSDS)为(-2.63±0.93),至本文观察时点HV为每年(12.0± 1.10)cm, HTSDS为(-0.21±1.39),生长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rhGH未治疗组治疗前HV为每年(3.2±0.9)cm,HTSDS为(-2.44±0.62),至本文观察时点HV为每年(3.8±1.0)cm,HTSDS为(-3.76±0.97),生长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头颅MRI均未见异常。结论:儿童CP术后可出现多种内分泌激素异常,GH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身高,治疗期间未见原肿瘤复发及继发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5.
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且儿童病例少见 ,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文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 ,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脂联素(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单纯性肥胖或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肥胖组和超重组;选择某中学正常体重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血清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代谢指标和BMI间的关联性。结果肥胖组纳入227例,超重组纳入231例,正常对照组纳入216名。①肥胖+超重组的BMI、FPG、FIns、TG和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②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③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对照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4%、72.5%和69.7%,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2%、52.4%和45.8%,G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3%、40.3%和47.7%;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SNP276 GG、GT和TT基因型的BMI、FPG、FIns、TG、TC、HOMA-IR和QUICK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0.99)。⑤肥胖+超重组IFG儿童青少年中GG+GT型有70例,TT型4例;正常对照组IFG儿童青少年中GG+GT型有10例,TT型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与青少年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间无显著关联性,提示该SNP位点可能存在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既往研究提示体重指数(BMI)与女童发育年龄有关,但是否与女童全身脂肪比率相关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分析全身脂肪比率与性早熟的关联性。方法 依据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将2017年7~8月收治的128例性早熟患儿分为中枢性性早熟组(CPP组,87例)和外周性性早熟组(PPP组,41例),同时纳入51例未发育女童作为对照组。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检测上肢组织、腿部组织、躯干组织、男性区、女性区和全身组织的脂肪比率,结合研究对象的年龄、BMI、BMI-Z值、骨龄、卵巢体积、激素水平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脂肪比率和性早熟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PP组和PPP组患儿上肢、腿部、躯干、男性区、女性区和全身组织的体脂率参数以及腿部/全身脂肪比和(上肢+腿部)/躯干脂肪比均显著升高(均P < 0.05),而上述所有体脂率和脂肪分布指标在CPP组和PP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性早熟女童中,高体脂率组的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及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的LH峰值、LH/卵泡刺激素峰值均显著高于低体脂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同时高体脂率组和低体脂率组LH基础值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 < 0.05)。结论 体脂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诱发女童性早熟的因素,但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苷酸内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1(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1,ENPP1)基因K121Q与青少年儿童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6~18岁肥胖/超重儿童青少年464例,体质量正常对照者223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血清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敏感指数(QUICKI)。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采用国际肥胖工作组BMI标准评估肥胖程度,分析基因型与生化指标和体质量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1)肥胖/超重合并组的体质量指数、FPG、Fins、TG、HOMA-IR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对照组。(2)肥胖组K等位基因频率89.4%,Q等位基因10.6%;在超重组K等位基因90.7%,Q等位基因9.3%;正常对照组K等位基因87.9%,Q等位基因为52例12.1%,3组间无显著差异(P=0.4171)。(3)不同基因型的FPG、FIns、TG、TC、HOMA-IR、QUICK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NPP1基因K121Q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间无显著关联性,提示该多态性位点可能不是中国儿童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9.
总结1例戊二酸尿症Ⅱ型患儿的护理。护理上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发现酸中毒征象,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重视出院指导及随访。患儿恢复顺利,1周后好转出院,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及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上海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普查2个区内所有6~18岁共70 431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并与1975、1995年全国和上海市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行比较;并以1995年上海市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 ①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 1)。②男性身高增长以6~15岁较为明显,11岁后身高增长加快,15岁后增幅减小;女性身高增长在6~14岁较为明显,10岁以后增长加快,14岁后增幅减小。③与全国身高标准相比,上海城区和郊区儿童青少年的各年龄组身高均高于全国标准。与1975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参考标准相比,身高增长分别为城区男性(6.4±2.1) cm,郊区男性(10.5±2.5) cm,城区女性(4.8±0.9) cm,郊区女性(8.6±1.9) cm,其中以郊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1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显著;而城区儿童青少年身高在1995至2003年的增幅较小,在1975至1995年增幅较大。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总体矮小症的患病率为0.5%~6.03%,平均患病率为3.77%;城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2.78%,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郊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4.52%,标准化患病率为3.75%。矮小症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城区矮小症患病率低于郊区,男、女矮小症患病率在城区相近,在郊区则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曲线存在性别的三相性差异,6~9岁和12~18岁均呈现男高女低,10~11岁呈现女高男低的特点。1975至2003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均呈现显著增长现象,但城区儿童身高在1995年后增幅明显减小。上海儿童青少年平均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郊区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高于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