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小鼠组织与结肠癌(C26)小鼠黏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小鼠和正常小鼠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以组织标本的平均密度(MOD)表示.[结果]结肠癌小鼠组织中CD44v6的MOD为0.1103±0.0020,而对照组为0.0868±0.0187;结肠癌小鼠中CD44v6表达水平比正常小鼠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肠癌小鼠组织中E-cadherin的MOD为0.1100±0.0034,正常对照为0.1426±0.0015,结肠癌小鼠比正常小鼠明显降低(P<0.01),且CD44v6表达水平与E-cadheri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00).[结论]结肠癌的生长、侵袭可能与黏附分子异常表达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herin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生长和侵袭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例1男,53岁,因"大量呕血、柏油便24 h"入院.患者12年前诊断为肝硬化,2年前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曾在上海某医院行肠腔分流术.查体:BP 100/70 mm Hg,P 78次/min.皮肤、睑结膜苍白,有蜘蛛痣及肝掌.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2005年5月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2~3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4cm×4cm。见图1。病理活检:肛周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CK7(-),CK20(+),低分子CK(-),高分子CK(±),S-100(-),K i67指数>0.30,黑色素瘤抗体(H M B45)(-),白细胞共同抗原(LCA)(-),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6月16日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发现一癌灶。病理报告:(1)肛周Paget病(periana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引起小肠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3月收治有阑尾炎手术病史的小肠扭转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男11例,女5例;发病年龄17~59岁,中位年龄36岁。阑尾切除术病史2~15年,中位时间5年。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 h至6 d不等,平均35 h。诊断为小肠扭转10例(62.5%),小肠梗阻4例(25.0%),误诊为肠穿孔2例,误诊率为12.5%(2/16);16例小肠扭转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扭转均为顺时针扭转,其中扭转<360°为5例,扭转>360°为11例。粘连束带形成部位:距回盲部<15 cm有11例,距回盲部>15 cm或者在空肠的为5例。手术方式:经单纯减压复位术5例,行坏死肠段切除术11例,切除肠段40~300 cm,均行小肠I期吻合,未发生肠瘘,其中保守治疗超过72 h的病例,均发生肠坏死,行肠段切除。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阑尾炎术后引起小肠扭转早期诊断尤为重要,B超定位下抽腹水,观察腹水性质,有助于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半乳糖基壳聚糖纳米材料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5-FU纳米粒,并观察其在体内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6细胞接种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分别用0.9%氯化钠液、空纳米粒、5-FU和5-FU纳米粒行尾静脉注射,观察5-FU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小鼠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活性.结果:与0.9%氯化钠液组及纳米粒组相比,5-FU组和5-FU纳米粒组的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尤其5-FU纳米粒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5-FU组小鼠,外周血IFN-γ和IL-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的脾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活性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未见降低(P>0.05),纳米粒组NK和CTL杀伤活性0.9%氯化钠液组增高(P<0.05).结论:5-FU纳米粒治疗结肠癌模型,具有明显抗肿瘤效应,纳米粒材料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低5-FU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两家医院36例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支架治疗,观察内镜支架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对30例患者内镜支架治疗后接受再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血清ALB水平变化、肿瘤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吻合口一期吻合率、近端肠造口率、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和术后生存率等指标,与同期30例急诊手术组患者比较。结果 33例放置内镜支架成功,成功率91.7%,支架治疗后6-12小时肠梗阻缓解,血清CRP明显下降,血清ALB升高,肠管扩张明显缓解,肿瘤周围组织黏连水肿消退。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分别为(26.3±9.5)mg/L和(133.4±25.2)mg/L;血清ALB分别为(34.6±6.1)g/L和(28.4±5.8)g/L,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3.3%(22/30)和36.7%(11/30);吻合口一期吻合率分别为81.8%(18/22)和36.4%(4/11);近端肠造口率分别为46.7%(14/30)和80.0%(24/30);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0.7±4.3)个/例和(6.4±2.5)个/例;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3±1.6)天和(5.6±2.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53.3%(16/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能迅速解除梗阻,再手术时全身情况和肿瘤局部环境明显改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升高,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疗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浸润"及"侵袭肠壁深度"与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20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6%、63.5%和50.0%。ITCs和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而MCM与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对于PT1-4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草次酸修饰壳聚糖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体内外肝癌的靶向性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甘草次酸(GA)和壳聚糖(CTS)合成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材料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GA-CTS),并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GA-CTS/5-Fu纳米粒,通过共聚焦实验观察该纳米材料的肝癌靶向性,在原位肝癌模型中的药物分布,及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GA和CTS成功合成GA-CTS,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验证。将GA-CTS与5-Fu制备成GA-CTS/5-Fu纳米粒。其粒径为193.7nm,栽药量为1.56%,多分散指数为0.003,并具有缓释的特性,能达到快速释放、稳步释放和缓慢释放三个阶段。GA-CTS/5-Fu纳米粒在体内分布表明,肝脏的5-Fu浓度最高,可见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亦发现GA-CTS/5-Fu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肝癌靶向性。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对肝癌细胞有效作用时间明显比5-Fu延长。同时发现GA-CTS纳米粒具有明显对肝癌耐药细胞株抑制作用。结论GA-CTS/5-Fu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并且具有肝癌靶向性和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在消化道肿瘤中预后最差,化疗极易耐药,导致胰腺癌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胰腺癌干细胞有关。,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胰腺癌干细胞的发现、分离、鉴定、信号转导通路和靶向胰腺癌干细胞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尤其是胰腺癌干细胞靶向给药系统取得的较大进展,为临床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22细胞接种于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将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尾静脉注射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plRES-GM-CSF、plRES-IL-21、plRES和PBS,观察各组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以及GM-CSF和IL-21的抗肿瘤效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γ干扰素(l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活性。结果 H22组、H-22/Neo组、H22/GM-CSF组、H22/IL-21组和H22/GM-CSFIL-2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分别为(1.591±0.280)g、(1.489±0.155)g、(0.603±0.223)g、(0.583±0.290)g和(0.303±0.323)g,H22/GM-CSF-IL-21组、H22/IL-21组和H22/GM-CSF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H22组和H22/Neo组(P<0.01),H22/GM-CSF-IL-2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P<0.05)。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比较,H22/GM-CSF-IL-21组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2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H22组和H22/Neo组小鼠血清中IFN-Y和IL-2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比较,H22/GM-CSF-IL-21组小鼠脾脏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P<0.01),而H22组和H22/Neo组小鼠脾脏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 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对小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并能促进小鼠体内IFN-γ和IL-2的分泌,增强脾脏中NK和CTL细胞的活性,其效果优于单—GM-CSF或II-21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