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53例,65眼行小梁切除术,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术后1周眼压最低,散光度数最大,循规性散光增加,逆规性散光减少,无散光状态消失,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2周后随眼压回升,术后反应的减轻,切口的愈合,上述症状有所变化,1月时基本稳定,但循规性散光和无散光状态与术前相比仍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痛、眼红、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行降眼压处理后好转。近20d来,左眼病情复发,视物不清,于2006年11月2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史及其他眼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1.0,左眼视力为手动/10cm;眼压:右眼18.86mmHg(1mmHg=0.133kp),左眼46.86mmHg;左眼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双眼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双眼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36例双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双眼平均间隔6.4天。结果36例患者出院时双眼视力≥0.5者28例,占77.8%,随诊2月至3年双眼视力≥0.5者30例,占83.3%,无1例因严重并发症而影响视力者。结论双眼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实可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房灌注液对角膜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应用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四种灌注液(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液、复方乳酸钠液及相加平衡盐液),采用兔眼活体前房灌注的方式,比较观察了角膜厚度、内皮细胞表面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在90分钟前房灌注过程中,四种灌注液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液、复方乳酸钠液、相加平衡盐液。  相似文献   
5.
14例真菌性角膜炎中男8例,女6例;右眼9例,左眼5例;23~60岁,平均45岁;病灶直径6~8mm;视力:光感~数指10例,0.02~0.2者4例;前房积脓8例,多数患者自觉症状轻微,病情进展缓慢,角膜溃疡灰暗、不规则、表面粗燥、发干易碎脱落。均用深低温保存角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低温医学科提供)治疗,保存期1~6个月。用保存1月者4例,2月者4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内注射先锋霉素Ⅵ视网膜酶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先锋霉素Ⅵ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剂量。 方法:不同浓度的先锋霉素Ⅵ(100、200、250、300、400μg)注入不同组别的兔眼玻璃体腔内,以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确定注射后不同时间(1、3、7天)视网膜能量代谢酶琥珀酸脱氢酶(succinic dehydrogenase,SDH)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的变化并观察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损害。 结果:随用药剂量增大,视网膜内SDH、LDH活性均逐渐降低;各剂址组活性分别于术后3天和术后1天降至最低,然后开始恢复,至术后7天100、200μg组恢复至正常,其余剂量组仍低于正常.100、200μg剂量组视网膜内仅出现水肿,而250、300、400μg组均出现细胞变性坏死、杆锥体脱失等改变。 结论:先锋霉索Ⅵ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剂量为200μg。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39-14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角膜板层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及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病灶区角膜板层切除,保存或新鲜羊膜氟康唑注射液内浸泡半小时后双层或多层覆盖角膜植床,取上方桥状或蒂状球结膜瓣覆盖病灶区连同羊膜一并缝合固定,1个月后在表面麻醉下剪断结膜蒂,并拆线。结果19例(19眼)角膜炎症全部控制,拆线时羊膜吸收或部分吸收,角结膜愈合。6个月~3年随访,视力数指~0.1者8眼,0.2~0.5者11眼。所有移植的结膜瓣均为半透明愈合,血管萎缩,大部分角膜表面凹陷明显变浅。结论本手术方法为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角膜板层切除加结膜瓣覆盖术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3只眼)真菌性角膜炎采用病灶区角膜板层切除,取上方桥状或蒂状球结膜瓣覆盖病灶区并缝合固定,瓣下涂入氟康唑药粉,1个月后在表面麻醉下剪断结膜蒂,并拆线.结果 23只眼角膜炎全部控制,拆线时角结膜完全愈合.4个月至2年随访,视力眼前数指~0.1者18只眼,0.2~0.5者5只眼.所有移植的结膜瓣均为半透明愈合,血管萎缩,大部分角膜表面凹陷明显变浅.结论 本手术方法为一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53例、65眼行小梁切除术,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结果:术后1周眼压最低,散光度数最大,循规性散光增加,逆规性散光减少,无散光状态消失,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2周后随着眼压回升,术后反应的减轻,切口的愈合,上述症状有所变化,1月时基本稳定,但循规性散光和无散光状态与术前相比仍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以循规性散光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创伤和眼压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